“议题式教学”在中学思政课德育渗透中的应用与探索
邓玉冰
兰州新亚中学 730030
摘要:本文研究了“议题式教学”在中学思政课中的德育渗透效果。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现实议题引导深度讨论,旨在提升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研究指出,议题式教学在思政课中应用价值显著,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深入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与互动性。实施过程包括议题策划、实施及反思,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研究发现,该教学方式能显著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促进德育内容的渗透。通过议题式教学,思政课吸引力增强,德育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德育渗透;道德认知能力;思政课;教学策略
引言
近年中学思政教育面临新挑战,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借鉴“议题式教学”模式,运用现实议题引导深度讨论以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然而,精准利用“议题式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具有挑战性。本研究将深入研究“议题式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德育渗透应用,并探索新的教学可能性。
1、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价值
1.1 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领域中的多项研究与实践,其核心理念强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的统一[1]。在教育学视角中,议题式教学受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刻影响,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主动参与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强调也在议题式教学中得以体现,通过分析、评价、创造等认知活动,学生既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又能提升综合素养。
心理学方面,议题式教学契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通过教师设计引导与同伴互动,促进学生在实际能力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聚焦于情境创设与体验的关键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品德教育提供隐性支持[2]。议题式教学以其理论深度与实践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奠定了其在德育渗透中的坚实理论基础[3]。
1.2 议题式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应用价值
议题式教学在中学思政课中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其显著的教学效果与德育功能兼顾。通过设置具备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的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深入讨论,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与互动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判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渗透德育内容,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同发展,提升思政课的整体教育成效。
2、议题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其影响
2.1 议题式教学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议题式教学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是实现中学思政课德育渗透的关键环节。基于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议题的选取需要注重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确保议题的真实性与针对性。议题设计应体现价值导向,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进而达到价值观的内化与升华。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需要构建开放的课堂氛围,采用启发性问题引领学生探究,使其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达成教育目标[4]。
教学过程中,合理划分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分工明确的任务与探究内容,以激发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积极性。在讨论与分享环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注重启发学生结合社会实际与个人经历深化对议题的理解[5]。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运用,包括视频、案例分析等,使议题教学的层次感和真实感得以增强。为确保活动效果,教学活动结束后需安排总结反思,通过多维引导帮助学生升华思想认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目标的渗透。
2.2 议题式教学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影响
议题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讨论,有效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议题的分析与辩论,逐步培养出辨别是非、判断道德行为的能力,并在多角度的探讨中深化对道德原则和社会价值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具体化,还能在情感和思维层面建立起较为稳定的道德认知体系。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思考,使其更具批判性和自我反思能力,从而为道德行为的养成奠定基础。
3、议题式教学在德育渗透中的积极作用
3.1 通过议题式教学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
议题式教学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议题,显著提升了中学思政课的吸引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思政课内容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议题式教学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使课堂内容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真实感受。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中更积极地投入思考与讨论。
通过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特定问题表达观点、分享经验,从而增强对思政课堂的认同感。开放性的议题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既能发掘学生个体的独特思考,又能够促进群体交流与协作,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这种以互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不仅能避免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单向的信息传递,还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议题式教学的运用使思政课程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问题探索与价值引导的综合体,大大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为中学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力支持。
3.2 议题式教学在德育渗透中的实际成效
研究表明,议题式教学通过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设计和探究活动,将德育元素自然融入课堂讨论与任务中。在学生参与共同探索和互动过程中,其道德认知能力得以深化,道德情感得到激发,行为规范进一步内化。议题式教学的多样化表达形式和学生主导性特点,使德育目标从强制灌输转向自主认同,提升了教育的渗透力与有效性,为中学思政课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显示出显著的推广价值。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议题式教学”在中学思政课中的德育渗透研究,揭示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议题式教学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手段,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研究发现,通过现实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讨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判断。同时,议题式教学的实施也促进了课堂氛围的活跃,增强了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议题式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应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对议题式教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杏梅.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 2021,(09):92-93.
[2]黎见春王璐瑶.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湖北教育, 2022,(16):53-54.
[3]徐蓉.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 2020,(22):33-34.
[4]李敏.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中议题选择的教学建议[J].智力, 2021,(16):79-80.
[5]曹晓青.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初探[J].智力,2021,(16):141-142.
课题题目:中学思政课与学校德育融合策略的研究
课题编号:LZSZZX2024100课题来源:兰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