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及优化路径
曹志蒙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 实验中学 062250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过于注重单向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团队协作的培养。小组交流学习是对传统式教学的一大突破,体现了学生以自我为学习中心的意识,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找错误,自己找解决办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本文将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1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1.1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当前的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地理是一门自然和社会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置身于合作对话的情境中,每个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时依据分工将自己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和思考体现在小组中,此合作模式有助于学生深层次掌握地理知识点。在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对于地理问题分析得出的结论必然会出现各种看法,在这种对话模式中锻炼出学生质疑、反思、判断的能力。而合作学习模式促进了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碰撞,让学生容易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新知识,扩展思维领域。
1.2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探究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单向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很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地理学科有很多实践的问题,例如大气环境、地形地貌,通常都是现实和实用价值很高的案例。小组合作学习则在问题的研究情境之中,积极地、主动地研究讨论问题。地理课本中的内容是抽象而又枯燥的知识,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能更轻松地就进行讨论交流,感受到小组和自我的成就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正是迎合现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要求的一种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爱好。
2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2.1科学划分小组,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正确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能够让学生活用自身的潜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对学习能力不一及性格各异的学生进行科学的组内搭配,这样才能让每一位成员在小组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彼此之间互相带动学习。教师在组内划分时,应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进行分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发现自己各自的能力,顺利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在进行分组时,一般将学生划分为2—4人为一组,每一个小组中有不同的分工,组织员可以安排小组活动的整体进程和节奏,保证每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记录员负责记录每个小组讨论的总结性,将学习内容整理出来;检查员则负责对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的学习内容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小组成员都很好地完成自己所分到的学习任务;主持人则负责主持讨论的主要内容,组织和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将不同学生进行角色搭配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及时转换角色,让每名学生都拥有不同的角色去适应并体验,这样才能让每名学生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并不断增强其小组的团队意识。
2.2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小组合作
任务的设置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难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任务的具体设计能够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在讨论和交流中逐步掌握知识的核心内容,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教学中的知识内容往往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通过具体的任务设置,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原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任务引导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自负责不同部分的研究和分析,最终汇总讨论成果,得出结论。教师要确保任务的难度适中,并且能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避免学生陷入单一的知识记忆,而是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发展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内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具体的合作任务:让学生探索太阳辐射不同角度下,地球气候是否存在差异,并根据地球的形状讨论这一差异可能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理位置,分析该位置的太阳辐射角度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因素与实际环境之间的互动。例如,某小组选择了位于赤道的某地,另一组选择了极地地区,对比这两个地区的太阳辐射情况,更清晰地感知到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角度如何影响气候的温度、湿度等方面。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发言人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其他小组的成员也可以提问,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合作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实际的地理应用知识。
2.3灵活选择形式,开展多样化合作学习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灵活选择合作学习的形式能有效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知识内容,涵盖从地图读图到区域气候、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内容。不同的知识点适合采用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灵活的合作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合作形式。例如,在学习地图时,学生可以分为多个小组,每组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合作,每个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地图,查找某一地理现象并进行分析,增强地图使用的熟练度,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分析地图中的信息。例如,在学习《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分别查找和分析北方与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等内容。一位学生负责查找北方地区的信息,另一位学生负责查找南方地区的信息。学生在对比查找中,能够加深对地理特征的理解,并且在合作中提升分析能力。完成信息查找后,学生需要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所查找的资料,最后每个小组的发言人会将结果展示给全班。学生们在合作过程中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因为他们需要对所查找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应科学分组、设置具体任务,并灵活选择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教育方法的不断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帮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闫艳侠. “双减”政策下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 (31): 29-31.
[2]方银木. “双减”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 8 (05): 186-189.
[3]莫丽珠. 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 (14): 34-35.
[4]李国平. 如何把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新观念落实到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 [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7, (03): 70.
作者简介
曹志蒙(1990-9),女,汉族,河北省献县人,理学学士,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