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产教融合视域下绵竹白酒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

作者

霍迅

中共绵竹市委党校 四川绵竹 618200

白酒产业作为绵竹市的支柱产业,2024 年贡献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2.3%,税收占比达38. 7%[1], 。在《德阳绵竹产区浓香型白酒生产技术规范》等标准体系推动下, 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传统酿造技艺面临传承断层风险,全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仅1 人;另一方面,智能化酿造、数字化营销等新兴领域人才缺口达 3000 余人。这种矛盾在绵竹职中酿酒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 98% 以上,但企业留存率不足 60% 的现象中尤为突出 [2]。产教融合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其本质是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构建“需求导向、协同育人、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本研究以绵竹白酒产业为样本,系统解析其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路径。

1. 相关概念及绵竹白酒产业人才特征

1.1 产教融合的概念

产教融合的概念经历了从“校企合作”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进过程。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强调“双元制”模式的技术技能传承功能,而产业经济学视角则关注其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创新效应。

在白酒产业领域,产教融合被赋予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双重使命。白酒产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产业,更是一个文化产业,其传统酿造技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产教融合既要实现传统酿造技艺的活态传承,培养一批能够掌握和传承传统技艺的人才,又要满足智能化改造的技术需求,培养具备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1.2 绵竹白酒产业人才特征

绵竹白酒产业人才结构呈现“金字塔”特征。底部是占从业人员 65% 的生产操作人员,他们主要负责白酒的生产加工环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中部是 25% 的技术研发人员,他们负责白酒的工艺改进、新产品研发等工作,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顶部是10% 的经营管理人才,他们负责企业的战略规划、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工作,是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2]。

这种结构导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传统酿造工平均年龄较高,青年人才占比低。随着老一辈酿造工的退休,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二是微生物发酵、酒体设计等关键岗位人才缺口率约40%[2]。这些关键岗位对于白酒的品质和风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短缺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三是既懂白酒工艺又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5%[2]。在数字化时代,白酒产业也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但缺乏既懂传统工艺又懂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2. 绵竹白酒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2.1 政策支持现状

绵竹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白酒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如《打造白酒产业人才聚集高地若干政策措施》等,形成了一定的政策矩阵。在资金支持方面,设立了专项基金,对共建实训基地的企业给予补贴,但补贴力度和覆盖范围有限,对于一些中小微企业来说,难以满足其大规模开展产教融合项目的资金需求。在人才激励方面,对获得国家级技术奖项的个人和引进的博士人才给予奖励和安家费,但对于企业内部的中层技术骨干和一线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相对不足,导致这部分人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在标准引领方面,制定了多项地方标准,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规范,但标准的更新速度跟不上产业技术创新的步伐,部分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2 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方面,绵竹职中与部分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如与东圣酒业共建“厂中校”模式,实现了空间融合、课程重构和评价改革等一定程度的创新。然而,从合作企业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参与度不足。大型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研发能力,能够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而中小微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无法承担校企合作的相关费用,同时技术能力相对较弱,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对较少,导致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从合作深度来看,多数合作仍停留在实习就业层面,在联合科研攻关、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较少。由于双方的需求和利益不一致,缺乏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

2.3 平台建设现状

绵竹市构建了“三级创新平台”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和企业级平台,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级平台依托剑南春微生物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白酒微生物菌种资源库”,省级平台组建了“四川省白酒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级平台如凤凰酒业的“白酒风味物质分析实验室”等,这些平台为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

与此同时,平台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协同创新不足,国家级、省级和企业级平台在研究方向和资源优势上有差异,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各自开展科研项目,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低,难以优势互补。二是服务功能待完善,对中小微企业技术需求响应不及时,服务覆盖面和深度不足。目前平台服务多集中于大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关注支持不够,且服务方式单一,多以技术咨询和培训为主,缺乏个性化方案。

2.4 文化赋能现状

绵竹通过“三个结合”深化文化育人,在非遗保护、文创开发和旅游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剑南春与三星堆博物馆联名推出文创酒,带动相关岗位人才需求增长;“剑南老街”综合街区年接待游客超200 万人次,催生出新职业岗位[4]。然而,文化赋能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文化元素在人才培养中的融入还不够系统,缺乏一套完整的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与白酒产业的融合还不够紧密,对于人才吸引和留存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3. 产教融合视域下绵竹白酒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

3.1 政策优化路径

3.1.1 完善政策体系

制定更加全面、系统的政策,不仅要关注高端人才和大型企业,也要加大对中层技术骨干、一线技能人才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例如,设立中小微企业产教融合专项扶持资金,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对于中小微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展的人才培养项目、技术研发项目等,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降低企业的合作成本。同时,对引进中层技术骨干和一线技能人才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企业重视和培养内部人才。

3.1.2 加强政策落实监督

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监督机制,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见效 [4]。成立专门的政策落实监督小组,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组成,定期对企业的政策享受情况进行检查。对于政策执行不力的部门和企业,要进行问责和整改。建立政策反馈渠道,及时了解企业和院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

3.1.3 动态调整政策标准

建立政策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及时更新和完善相关标准和政策,提高政策的适应性和前瞻性。成立政策标准研究小组,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院校教师组成,定期对白酒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动态进行研究和分析[5]。根据研究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标准、技术标准和政策扶持方向,确保政策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3.2 校企合作深化路径

3.2.1 构建分层分类合作体系

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实施分层分类的校企合作策略。对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攻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例如,与剑南春等龙头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白酒酿造工艺改进、新产品研发等科研项目。同时,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化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对中小微企业建立“共享工厂”模式,通过政府引导、行业组织协调,整合中小微企业的资源,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技术中心等平台,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

3.2.1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明确企业与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利益分配和责任义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化收益分成等方式参与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服务和技术支持,实现互利共赢 [6]。同时,院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3.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鼓励院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7]。例如,院校制定教师挂职锻炼计划,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期间,教师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科研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院校的兼职教师,充实院校的师资力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派优秀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到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

3.3 平台创新路径

3.3.1 加强平台协同创新

建立平台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国家级、省级和企业级平台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7]。例如,建立平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平台建设情况和科研进展,协调解决平台之间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国家级平台可以向省级和企业级平台开放微生物菌种资源库等科研资源,省级平台可以整合区域内企业级平台的资源,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同时,建立平台合作项目库,鼓励各平台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同开展科研攻关。

3.3.2 完善平台服务功能

拓展平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提高平台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平台服务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服务评价,不断优化平台的服务流程和方式[8]。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定期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发展难题,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服务方案。同时,加强对平台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3.3.3 推动平台国际化发展

加强与国际知名白酒产区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 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绵竹白酒产业平台的国际影响力。例如, 与国 共同开展白酒风味物质研究、酿造工艺创新等。组织平台技术人员到国外进 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趋势。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展示绵竹白酒产业平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实力,吸引国际人才和资源。

3.4 文化赋能强化路径

3.4.1 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将白酒文化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一套完整的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开发具有绵竹特色的白酒文化教材和课程,开展白酒文化讲座、文化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同时,开展白酒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如白酒文化节、酿酒技艺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白酒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育人评价体系,从文化知识掌握、文化技能运用、文化传承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学习和传承。

3.4.2 深化文化产业融合

进一步加强白酒文化与旅游、文创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提升绵竹白酒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开发以白酒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将白酒生产企业、古窖池群、白酒文化博物馆等景点串联起来,让游客深入了解绵竹白酒的历史文化和酿造工艺。同时,加强白酒文创产品的开发,推出具有绵竹特色的白酒文创产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关注和投身绵竹白酒产业 。

3.4.3 加强文化品牌建设

打造具有绵竹特色的白酒文化品牌,通过品牌传播提升绵竹白酒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品牌保护和管理,维护品牌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9]。例如,注册绵竹白酒文化品牌商标,加强对品牌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参加国内外知名的酒类展会、举办品牌推介会等活动,提高绵竹白酒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加强对品牌的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维护品牌的良好形象。

结语:

绵竹白酒产业的产教融合实践表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构建“政策引导—企业主导—院校支撑—文化浸润”的生态系统。通过现状分析发现,绵竹白酒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在政策、校企合作、平台和文化赋能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政策优化、校企合作深化、平台创新和文化赋能强化等路径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 关注绵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N]. 私产日报,2025—6—25.

[2]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 绵竹:打出政策人才“组合拳”赋能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EB/OL].https://www.

mz.gov.cn/xwzx/shms/1581144.htm.

[3] 陈方圆. 五个“动”力绵竹农商银行支持白酒产业发展[J]. 当代县域经济,2022,(06):106—107

[4] 党鹏. 剑南春× 三星堆 白酒探寻商、旅、文融合 [N]. 中国经营报,2023-11-07.

[5] 张春林 , 李喆 , 吴德光 , 等 .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课程改革研究——以《白酒品评与酒体设计》课程为例 [J]. 酿酒 ,2022,49(04):34—38.

[6] 唐梦雪 , 李炳波 , 易丹钦 , 等 . 基于成都都市圈的四川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J]. 中国酿造 ,2024,43(05):271—275.

[7] 张莉蘭 , 杨国华 , 黄永光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酱香白酒产业人才的培育与建设 [J]. 酿酒科技 ,2024,(11):137—144.

[8] 田志革 , 高霞 , 胡晓亮 , 等 .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协同培养白酒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08):20—22.

[9] 杨国华 , 刘安荣 , 肖胤 , 等 . 酱香型白酒产业国际化与人才培养战略分析研究 [J]. 酿酒科技 ,2023,(11):135—139.

[10] 张明赞 , 贺彪 , 田辉 , 等 .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酱香型白酒技能人才教育改革研究 [J]. 食品工业 ,2024,45(04):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