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作者

叶丽婷

安远县第一中学 342100

摘要:本文聚焦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策略。提出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如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组织文本分析与辩论活动、开展多样化课程活动等,阐述了对比阅读、角色扮演、质疑探究及跨学科分析等具体做法。同时强调拓展教学路径以深化学生思维层次,通过引入关联性学习素材和挖掘迁移性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横向比较与纵向挖掘中深入思考,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思维;培养策略

思维能力指的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通过思考分析等一系列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思维活力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举措。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接触不同类型、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从多个维度分析文本。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活动,如文本分析、小组讨论、作品辩论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并用合理的依据支撑论述。

例如,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举例分析,教师可以引入《邹忌讽齐王纳谏》开展对比阅读。两篇文章都是关于谋士说服君主或诸侯的故事,但说服的方式和策略有所不同。烛之武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秦伯意识到灭郑对秦国并无好处;而邹忌则是通过自身的经历设喻,委婉地劝谏齐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篇文章中谋士的语言艺术、说服技巧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烛之武和邹忌会采用不同的说服方式,这与他们所处的情境和面对的对象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根据《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烛之武、秦伯、晋侯等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提出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在质疑与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1]教师还可以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展示春秋时期各国的地理位置,分析郑国在当时的战略地位,以及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地缘关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拓展教学路径,深化学生思维层次

在高中语文教学里,拓展教学路径、深化学生思维层次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关键环节。只有将学生引入深层次思维空间,其语文思维的深刻性、开放性、延展性方可彻底释放。教师必须注重对教学路径的适时拓展,结合具体知识与辅助问题,鼓励学生在横向比较与纵向挖掘中开展深入思考,探寻事物本质。一方面,多引入关联性学习素材。组织学生通过对同类性学习内容的分析,在“群文阅读”“对比分析”“延展探究”中获得思维拓展,深化其思维与认识。[2]另一方面,多挖掘迁移性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不同知识、内容、信息,多关注生活中所蕴含的语文,理解语文的内涵与价值,借助新闻、资讯、歌剧等浸润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

例如,结合《拿来主义》举例分析,教师可以引入关联性学习素材,比如,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鲁迅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提倡的“费厄泼赖”精神,提出了“打落水狗”的观点,强调对敌人不能姑息养奸;而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则针对当时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倡导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通过扩展阅读,学生在比较分析的工程中,掌握:《拿来主义》则是鲁迅针对当时社会上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而写的一篇杂文,倡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批判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错误做法,主张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吸收其精华,又要摒弃其糟粕。接着,在现代社会,文化现象日新月异,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播等问题日益凸显。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挖掘迁移性学习资源,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化现象,探讨它们与《拿来主义》中的观点有何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与“拿来主义”相关的现象,挖掘迁移性学习资源,学生能够将《拿来主义》中的思想观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拿来主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改变。语文思维不仅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其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要素。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思维,就要促使学生发展问题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地围绕问题展开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申友玲.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语文思维的培养[J].三角洲, 2024, (19):132-134.

[2]赵微微.高中语文思维力课堂的构建策略[J].语文世界, 2024, (2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