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巧用多文本阅读培育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

王玉芳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西湖小学 河南 新蔡 463500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语文教学,探讨多文本阅读对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与实施策略。多文本阅读通过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助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可通过精准确定议题、精心选择文本、巧妙设计问题等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深度阅读,进而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任务。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其核心素养涵盖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多个方面。多文本阅读突破了传统单篇阅读的局限,通过将多篇相关文本组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整合,为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开辟了新路径。在实际教学中,合理运用多文本阅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多文本阅读对培育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拓宽阅读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传统单篇阅读内容有限,学生获取的知识较为单一。多文本阅读围绕特定议题,选取多篇不同体裁、不同作者但主题相关的文本,如在“动物主题”的多文本阅读中,学生可以阅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科普文章《松鼠》以及古诗《咏鹅》等。这些文本从不同角度介绍动物的特点、习性、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使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元的信息,拓宽了阅读视野,丰富了知识储备,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

(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强化语言运用

多文本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多篇文本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信息提取、筛选、整合等阅读技巧,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例如,在学习“描写四季景色”的文本时,学生阅读多篇描写不同季节的文章,通过比较分析不同作者对季节景色的描写手法、用词特点,学习到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等写作方法,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从而强化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多文本阅读中的多篇文本往往包含不同的观点、视角和表达方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思考、比较、判断,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关于“环保主题”的多文本阅读中,学生阅读不同观点的文章,有的强调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有的倡导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分析这些观点,思考不同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在思维碰撞中培养创新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三、巧用多文本阅读培育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精准确定议题,激发阅读兴趣

议题是多文本阅读的核心,精准确定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确定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将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以“校园生活”为议题,选取描写校园趣事、师生情谊、校园活动等相关文本,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同时,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如“假如我是校园设计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本后,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对校园设计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多文本阅读,为培育核心素养奠定基础[2]。

(二)精心选择文本,构建阅读体系

文本的选择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依据既定的议题和教学目标,审慎地挑选具有代表性、互补性和梯度性的文本。

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一议题为例,教师可以选择《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经典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展现了盘古为开辟天地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体现出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的浪漫想象;《女娲补天》则突出了女娲拯救苍生的伟大功绩,反映了古代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美好愿望;《夸父逐日》塑造了夸父勇敢追求光明的形象,彰显了古代人民挑战自然的无畏精神。这些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且故事内容难度适中,契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3]。

同时,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还可选择一些与神话故事相关的拓展文本,如介绍神话故事起源、文化内涵的文章。像讲述神话故事如何在民间口口相传、其背后蕴含的古代社会文化背景等内容的文章,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神话故事的本质。此外,文本的体裁应丰富多样,涵盖记叙文、诗歌、散文等。例如,在学习“四季之美”的议题时,除了选取描写四季景色的记叙文,还可引入描写春天的古诗《咏柳》、描写秋天的散文《故都的秋》(节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部分)等,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语文素养。

(三)巧妙设计问题,引导深度阅读

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围绕议题和文本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关联性的问题,以此推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考。

例如,在开展“自然科学奥秘”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文中介绍的自然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较为基础,旨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了解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接着,“不同文本对同一自然现象的解释有何异同?”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多篇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思考不同作者的观点和解释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最后,“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自然现象,它们又有什么奥秘?”该问题鼓励学生将阅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分析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逐步提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结束语

多文本阅读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作用显著。教师应不断探索优化教学方法,精准把握议题、精选文本、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让多文本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助力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体验中提升语文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小学语文教育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黄菁.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阅读指南(导学版),2025(2):29-31

[2]张晖.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甘肃教育,2025(2):99-101

[3]任振华.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5(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