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与鉴赏

作者

王志杰

梁山县第二实验中学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汉语言文学经典课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但是面对这些经典课文,许多初中生可能因为语文表达局限或者是得不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理解不了经典课文的内容。所以怎样有效指导学生解读经典课文,提升学生文学阅读素养,成为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需要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言文学的经典作品。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经典;鉴赏

引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去体会作品内涵后面的文化背景、思想价值等,学会多角度思考、批判性讨论,来磨炼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形成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且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爱上作品——即产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情感生活,进而培养其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趣,最终,让学生体会到文学经典不仅是语言知识学习的载体,也是学习处理问题,理解人生的重要资源。

一、消除刻板印象,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由于学生认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与其自身无关,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形象的介绍以及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打破这些偏见,让学生们不再认为该文学作品以及其作者与自身毫无瓜葛。教师可以为同学们介绍作品的创作环境、作家的境遇以及情绪观点,促使学生在领会作品的同时联想到这个作品的创作主体,能够更好地接受和体会该作品。

例如,教师在讲授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可以先介绍一下鲁迅的生平及他所处的历史时代,通过了解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所要表达的感情,就能更深刻地理解《阿长与山海经》人物和故事的内涵,体验作者对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体会,对知识世界的追求。老师可以让学生从鲁迅的童年时代开始讲起,对鲁迅与阿长的关系及阿长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对鲁迅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使学生对文本表层含义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深刻地理解鲁迅以自己人生经历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降低学生的心理距离感,获得学生的亲和力。

二、回归教科书本源,品味经典的语言魅力

经典作品通常有着相当精美的语言艺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细节、修辞技巧以及艺术表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感悟这些语言对作品的意义。通过对语言的深度析读,使得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更深层地掌握作品的艺术意义,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力,品味经典语言的神韵是一种经典的欣赏,也是一种学生提高自己文学修养的重要方式。

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可以抓住学生对文本语言细腻生动性的感悟,尤其是描写春自然景物的细致之处的描摹,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生动有力。朱自清运用有节奏感的句式、恰当的对比方式和比喻的手法,将春天的气味、色彩和生命力书写得极其鲜明。“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以“盼望着”的反复渲染春之来之日的急切情绪和激动心情;“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连词复用的构式,动词的多次运用,描写春天中万物复苏的景象,赋景以生命力。教师通过对此类语言特征的讲授,使学生领会经典的文学语言在语言层面上的独特美感,通过细腻的语言书写情感,提升语文阅读、理解、感悟能力。

三、结合时代背景,深化作品的现实意义

经典作品不仅仅指传统经典,它们所承载的思想内涵是与当前时代、社会密切结合的。将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的引入,引导学生认识经典作品在当前时期和自身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对作品的认识,仅仅限于了解、知道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对比,了解并思考这些作品是如何影响生活的,使得学生从作品中有所触动,引以为鉴。

如在讲授孙犁的《山地回忆》一课时,可以以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为学生讲述作品的现实意义。《山地回忆》写到抗日战争时的阜平,孙犁以一个农民代表去天津参观展览会的经历为框架和线索展开,描绘出那个年代社会的贫困与战争给人们所带来的困苦。作品中也表现了乡村人民的本真与顽强。小说中孙犁对那个贫穷山区的“阜平蓝”的着重点描使他怀念着那个贫穷的山区。这种怀念并非属于某一个人,它更是那个时代属于全乡村普通人的一种在困苦面前仍拥有信念的精神。通过向学生阐述这些情感,教师可使学生感受到当代社会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个时代的时期特点,使学生能体会到即使在和平时期依然能够在社会变迁和时代危机之下汲取这种有关人性、顽强以及共同体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在汉语文经典作品中沉淀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以及思想情感。利用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融入时代背景以及引导批判性思维等初中语文教学手段对其中的经典作品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加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提高对经典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全方位的立体化教学,进而达到让学生接触并了解经典作品,感受其中的魅力与精华,通过经典作品净化自己心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庆林.走近文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作家天地,2022,(14):74-76.

[2]李新军.走进文学经典吸纳文化精华——关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0,(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