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居到新境:传统民居空间的现代蝶变
鲁子祺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传统民居宛如一部部生动鲜活的史书,承载着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历史记忆的珍贵片段。每一处民居,从选址布局到建筑构造,从装饰细节到材料选用,无不深深烙印着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与建造智慧。它们不仅是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更是艺术审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独特性的鲜明体现[1]。然而,在城镇化进程高歌猛进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全面冲击的大背景下,传统民居的处境愈发艰难。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传统民居人去楼空,空心化现象极为严重。这些承载着先辈记忆与文化传承的建筑,亟待通过现代化改造,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在新时代续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一、现代化改造面临的挑战
(一)土地资源紧张
随着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张,传统民居所处区域的土地资源变得愈发稀缺。在现代化改造过程中,受限于土地面积,想要大规模拓展建筑空间可谓难上加难。以一些位于城市老城区的传统民居为例,周边早已被高楼大厦环绕,可利用的空地极为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这就使得在改造时,空间布局的优化受到诸多限制,难以充分满足现代生活对宽敞空间的需求。
(二)维修成本高昂
传统建筑所采用的材料与工艺往往独具特色,这也导致其修缮工作需要专业工匠的精湛技艺以及特定材料的精准匹配。例如,一些传统的榫卯结构建筑,修缮时必须由熟练掌握榫卯工艺的工匠来操作,才能保证结构的稳固性与完整性;而用于传统民居建造的青砖、青瓦等材料,在现代市场上供应有限,获取难度较大,且价格相对昂贵。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传统民居的维修成本远远高于普通现代建筑,成为阻碍其现代化改造进程的一大难题。
(三)平衡现代功能与文化传承困难
传统建筑结构多以木结构、砖石结构为主,空间布局紧凑且封闭,这与现代生活所追求的宽敞空间、良好采光通风以及多样功能分区存在较大冲突。传统四合院,房间之间相对独立,空间较为局促,采光主要依靠狭小的窗户,通风效果也不理想。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在不破坏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巧妙融入现代功能元素,实现二者的有机平衡,成为摆在设计师与改造者面前的一道严峻挑战。
二、现代化改造的原则
(一)保护历史文化原真性
完整保留传统建筑的外观、结构和装饰元素,对于传承地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丽江古城便是一个绝佳的典范,其从古城街巷格局到民居的小青瓦屋顶、木质门窗雕花,都原汁原味地呈现了纳西族建筑特色。漫步在古城中,仿佛穿越回了明清时期,纳西族人民的生活场景跃然眼前,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成为文化传承的杰出范例。再看安徽宏村,标志性的马头墙、精美的木雕、石雕等元素,无一不承载着徽商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对这些珍贵元素的精心呵护与妥善保护,宏村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向全世界展示了传统民居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
(二)满足现代功能需求
在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改造过程中,融入现代生活设施是提升居住舒适度的关键。以传统四合院改造为例,合理规划卫生间位置至关重要。同时,安装大尺寸窗户,打破传统小窗的局限,让更多自然光线得以进入室内;增设天窗,进一步优化采光效果,同时也能促进空气流通,改善通风状况。引入智能家居系统更是为生活增添便利,实现照明、温度的智能控制,让居住者尽情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舒适体验。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保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采用环保材料是传统民居现代化改造的重要方向。竹材,以其生长迅速、可再生的特性,成为理想的环保建筑材料,用于建筑结构或室内装饰,不仅坚固耐用,还能展现自然质朴的美感。再生砖,由废弃建筑材料回收加工而成,有效减少了对新资源的开采,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2]。在能源利用方面,积极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建筑供电供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满足日常生活热水需求;铺设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室内电器设备供电,这些都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化改造的具体路径
(一)空间布局优化
重新规划室内空间,是提高空间利用率、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民居改造中,拆除不必要的隔墙,打造开放式客厅,能够有效打破空间的局促感,使室内空间显得更加开阔、通透。同时,根据现代生活习惯,合理划分起居区、休息区、工作区等不同功能区域。对于传统客家围屋而言,其中心公共空间的重新设计具有巨大潜力。通过增设儿童游乐区,为孩子们提供欢乐的活动空间;打造老人休闲区,配备舒适的座椅与娱乐设施,满足老年人的休闲需求,让围屋空间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建筑技术革新
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是保障建筑安全与品质的有力支撑。对于传统木结构建筑,采用碳纤维加固技术,能够显著增强木结构的强度,有效解决传统木结构易腐朽、变形的问题,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在防水防潮方面,新型防水卷材与防潮涂料的应用,能够为建筑提供更加可靠的防护,确保室内环境干燥舒适。在提升隔音效果上,双层中空玻璃与吸音材料的使用,能够有效阻隔外界噪音,为居住者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文化元素融合
将传统建筑符号、装饰图案、色彩巧妙融入现代设计,是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关键所在。在现代建筑外观设计中,借鉴传统民居的坡屋顶形式,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韵味,又能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3]。同时,采用当地特色色彩,如福建土楼外墙那独特的土黄色,赋予建筑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在室内装饰方面,运用传统木雕、砖雕图案,通过现代工艺重新演绎,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营造出富有文化底蕴与艺术氛围的室内空间。
(四)功能多元化拓展
实现传统民居功能的多元化转变,能够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浙江莫干山地区,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民居,将其改造为特色民宿。这些民宿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舒适设施,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又传承了传统民居文化。还有些地方将传统民居改造为文化创意空间,用于展示、销售当地手工艺品、文创产品,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此外,将传统民居转变为社区活动中心,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供便民服务,极大地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让传统民居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4]。
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改造,是传承地域文化、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通过遵循保护原真性、满足现代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空间布局优化、技术革新、文化融合、功能拓展等切实可行的路径,能够让传统民居在新时代重获新生[5]。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文化自信的日益提升,传统民居现代化改造将在传承中持续创新,在创新中稳健发展,创造出更多既蕴含深厚历史底蕴又高度契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空间,为城市与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独特魅力,让传统民居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林从华,张燕清,许丽忠。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 以福建平潭海坛石厝为例 [J]. 中外建筑,2020 (04):59-62.
[2] 李哲,刘学莘,黄耀志。传统民居保护与改造利用的技术策略 [J]. 建筑与文化,2018 (02):220-221.
[3] 汪辉,李早。传统民居空间的当代适应性改造研究 —— 以绩溪冯村进士第为例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7,40 (02):273-278.
[4] 朱永春,陈宇琳,贺从容。传统民居更新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 基于国内外理论与案例的分析 [J]. 建筑学报,2015 (S2):34-39.
[5] 张兴国,王琦。传统民居的当代适应性改造策略研究 —— 以重庆湖广会馆禹王宫修复工程为例 [J]. 新建筑,2012 (04):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