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深境•语韵启思:探索语文长文教学的智慧之旅
邵琪
杭州市临平区文正小学
自统编教材启用以来,我们发现一些课文的篇幅变长了,课文变难了。对于长文的范围界定,目前在此领域中还没有相应的客观标准,相对而言主要是指同册教材中篇幅较长的课文。
对课文篇目及字数进行相关统计,一般指第一学段 500 字以上、第二学段 800 字以上、第三学段 1000 字以上的课文。选编长课文,让学生掌握略读、浏览、跳读、有目的地阅读等阅读策略,为将来终生学习打下根基。
尽管长文在教学实践中有着重大的教学价值,但是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有着极大的挑战,需要对此有更深的思考
一、览困局·“析”长文教学之现状(一)学生迷思:“耗时”与“知识短缺”的双重困境
学生在课堂 40 分钟内,深入学习长文,暴露其短板。一是学生除了听说读写基础目标外,还要学习渗透相应的语文要素,压力之大丧失阅读信心;二是长文需了解名著概貌、熟悉时代历史背景,外国类长文,还要了解异域风情和文化,学习繁复。即便学生起初对长文阅读满怀热情,也容易在这样的学习压力下迅速消退。
(二)教师难题:“目标”与“结构不清”的交织挑战
长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目标制定无限可能。一线教师对于长文的文本解读目标有偏差,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文字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诸多方面都值得推敲品鉴。教材将长文首次集中编排在一个单元展开教学,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长文“望而生畏”。教师期望能够兼顾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达成全面的教学目标,却因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二、探价值·“悟”长文教材之深意
统编教材的阅读教学特色鲜明,其实践性的特征在学科教学中显现,立足于“学阅读、用阅读学”长文阅读在教材的编排上呈现出了以下特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学段编排——数量“增”,分布“广
梳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长文,对其篇目作了如下统计(见图 1)。我们发现,统编教材中长文共 79 篇。第一学段长文共 8 篇;第二学段长文共 28 篇,;第三学段长文共 43 篇。长文数量遍及整个小学阶段,并随着学段升高逐渐增加。
(二)文体布局——类型“全”,特色 
笔者对统编教材各篇长文的文体做了初步统计,发现各学段长文文体的呈现也有所不同(如表 1)所示:第一学段以童话为主,第二学段的长文以叙事文、童话、小说为主,第三学段则是记叙文、故事、小说(如下表 1)。其他如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游记等文体则占相对少数,在小学阶段的长文中各个类型的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涉猎,不同文体的特点也很好地呈现,学习长文,提高长文阅读质量,事关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表 1:各学段长文文体占比

图 1: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长文编排数量

(三)单元设置——阅读 “专” ”,意义“深”
统编教材中,长文的分布独具特点。经过仔细研读整册教材,我们发现共有 9 个单元涉及长文。这些长文并非零散分布,而是因相似的人文主题或文体被聚集在同一单元,其中既有普通的双主题单元,也有像“有目的地阅读”这样专门的长文阅读策略单元。从三年级起,每个学段都设有长文单元,且中高学段的数量明显多于低学段。
长文单元还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梯度提升的理念。以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包含《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这 3 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为“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横向联系来看,是为了让学生在面对长文时,能够迅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从纵向联系来讲,在掌握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内容层面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复述故事”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谋策略·“优”长文教学之路径

(一)“深”研目标·化繁为简的“导航仪
细细研究教材编排意图,梳理教材重难点,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设计环节,落实有效教学的着力点。深入剖析教材,精准把握编排意图,了解文章复杂情节架构下的深刻内涵等,让长文阅读真正落地生花。
1.精准定位:“深浅适宜”的尺度把握
“深浅适宜”指学生能有效理解长文内容,以及长文立意。这也是长文教学中一大难点,此时教师就得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深刻领会编排理念,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突破。
例如《小英雄雨来》是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是一篇经典长文,从人文主题来看,文章围绕“小英雄的成长与爱国精神”展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从语文要素方面,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在学生已掌握简单短文概括能力基础上的提升。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梳理文章脉络,比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文章分为“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与鬼子作斗争”“河沿上的枪声”“雨来没有死”六个部分,然后帮助学生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而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也是对之前“体会人物特点”语文要素的进一步深化。
2.厘清依据:“长短结合”的智慧选择
“长与短”简单说是文章的长短程度,文字的多少,内容容量的大小,皆在此范畴,在教学文章之间要厘清选文的依据,与编者对话,了解文本出现在这个单元的前因后果,这些是我们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时要通盘考虑的问题。阅读顺序是先把文章读短,再由短读长。
“由长到短”是指阅读一篇文章,快速了解主要内容。“由短到长”指通读理解后,从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语言特点等进行自我的判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例: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单元以“阅读古典名著”为主题,从四大名著中选取不同故事编入。在本文中教学中笔者设计“由长到短”: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主要情节,梳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由短到长”:深入研读课文,从人物语言、行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心胸狭隘等;理解文章通过刻画人物展现历史故事的写法,感受古典文学魅力,激发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通过教学活动,“由长到短”,再“由短到长”,教师提供阅读支架,学生获得方法支持,有限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训练,体现出清晰、得法、开放的课堂追求。
3.定教得法:“详略得当”的策略实施
“详略得当”是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有对文本有一个整体逻辑,聚焦单元立意,立足学情,抓住单元主题教育核心,确定一条主线,合理安排各版块细节问题。长文教学,教师总觉得这也该讲,那也该讲,于是逐字逐句分析挤占学生思考练习的时空。
六年级《好的故事》篇幅较长,文字深涩难懂。因为作者鲁迅先生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表达方式有距离,所以可以详细介绍鲁迅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如社会的黑暗、民众的困苦等,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艰难环境。通过讲述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他一贯的文学追求,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在文中可能寄托的情感,为理解课文奠定情感基础。可采用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而文中对梦境的描写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重复性,如对一些景物的罗列,在学生理解了梦境描写的整体特点和作用后,对于这些重复性内容可一带而过进行略教,引导学生关注其整体营造的氛围,而不是逐一分析。
(二)“精”选核心·化难为易的“破冰斧”
统编教材中的长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整体感知—局部精读—整体联结”教学模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把握长文核心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1.“精知”——“精简凝练”的文本解读
小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有限,长文内容多且复杂,全面详细解读会让学生抓不住重点,产生畏难情绪。精知、精简、凝练的解读能突出关键,符合小学生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认知规律,便于他们理解和吸收。“精知”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核心,节省时间和精力,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是培养学生有效提取文本信息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长文教学,在这一部分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
表 2:《西门豹治邺》“精简凝练”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学四上第六单元的课文《西门豹治邺》一课时(如上表 2),笔者通过上述四个环节,从回顾四上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主内容”的方法,提供支架让学生讲清楚、讲通顺主要内容。再结合故事中的几个重要情节的深度剖析,引导学生了解更多说清故事的方法,进而达成本单元“复述课文”的学习要点,“精简凝练”以达“精知”。
2.“精读”——“精准聚焦”的深入分析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曾言:“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这句话深刻阐述了长文阅读中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以及精读、精准、聚焦深入分析的方法,在长文阅读中,“小”指的是文中的字词、语句、段落等局部要素。通过对这些局部内容的仔细研读、分析,理解其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从而逐渐明晰文章整体的主旨、情感、结构等宏观层面的内容。“末”可以理解为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如具体的情节、描写等,“本”则是文章的内在本质,如主题、思想等。在阅读时,从对文章具体情节、描写等表面内容的分析入手,逐步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思想等本质内容。
如教学《小英雄雨来》第一部分时,请学生先自由默读了解大意,再出示小标题范例“游泳本领高”,讨论这样的小标题好不好,了解小标题要写出主要人物和事件,再进行下面内容的标题提炼,学生拟定之后再与原著目录进行比较,进而对于小标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精读教学内容,才能做到长文短教、长文深教,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收获。
3.“精结”——“精炼概括”的知识总结
“精炼概括”,是在局部精读结束后,进行知识总结。这一过程旨在通过对文本整体的整合连接,将篇幅冗长、内容繁杂的长文进行高度浓缩,以更为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其核心要点。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一幅蕴含关键信息的画,用图像元素生动展现文章主旨与情节脉络;也能梳理成一张逻辑清晰的图,借助图表形式呈现各部分内容的关联;还可以设计成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通过文字与符号的巧妙组合,突出重点,帮助学生迅速把握长文精髓,加深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四下第六单元《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文章导读中要求的“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将板书做了如下图的设计,清晰地呈现文章各个部分展现的“男子汉”的特征,对学生理解课文,“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亦可以说有一目了然之效果。

(三)“巧”设路径·借力系统的“加速器”
在长文教学中,构建完善的助学系统至关重要。教材中的单元篇章页、课后练习、学习平台等各个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引导线索。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将其转化为帮助学生理解长文的有力支架。整合各类丰富资源融入长文教学单元,并结合不同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全方位提升长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助力学生攻克长文阅读的难关,提升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长文因其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理解较难,但在教学中可通过“览困局”“探价值”“谋策略”,三阶联动,化解长文教学之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追寻统编教材理想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必将看到芬芳灿烂的教育风景!
参考文献
[1]拾级而上,精准定位长难课文的目标体系[J].陈莉.语文建设.2022(14)
[2]取舍有度,精准发力,实现“长文短教”[J].陈星.福建教育.2021(01)
[3]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长课文结构化教学方法谈[J].沈丽君.小学语文.202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