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跨学科美术课程开发与实施

作者

白婉莹

西安市曲江第十六小学 710000

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要求,强调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小学低段学生(1-2年级)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美术课程因其直观性、实践性,成为跨学科教学的理想载体。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也提到,“要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随着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视度的不断提升,以及跨学科理念的深入落实,各学校也开始改革和完善育人体系,跨学科成为各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小学美术本身属于艺术类课程,美术教师担负着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重任,因而也应当积极对跨学科理念进行落实,通过创新性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

一、跨学科理念下小学美术创新教育的实践意义

(一)提升美术教育的成效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各科目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关键作用,并主动提升了素质教育的重视度[1]。但由于我国素质教育开始的时间较晚,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依然有一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欠缺,在课堂中仅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关注综合技能,导致跨学科理念的落实不彻底。再加之一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不认同,难以在家庭中辅助教师开展素质教育,也影响了整体效果。例如,在美术课程中,一些教师随意占课,或者家长无法协助美术教师对学生开展美术学习等。而通过对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创新,通过变式方法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引导,则能够使之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充分认识新时代下美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并推动跨学科理念的落实,从而能够使美术教育取得更为理想的成效。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跨学科指的是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每个层面的有机渗透。在美术课堂中对跨学科理念进行运用,结合学生在德智体美牢等各个方面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能够使学生学习更为全面的知识,在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的同时,提升实践技能。在以往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讲解+示范的方式,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而结合跨学科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则需要教师注重德育、智力、体能、审美、劳动等多方面的教育,打破过去生硬枯燥的教学氛围,从而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时代下,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要求各位教师在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中,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2]。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融入跨学科理念,实现各环节教学的有机衔接,能够为学生营造创新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沟通交流、创意作品、情感熏陶等,提升自我思维能力,实现创造力的持续提升。此外,美术教育中渗透跨学科理念,需要教师注重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构建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从而能够使教学过程更为符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这种系统规范的学习中可以实现思维拓展,对于创新能力培养产生有利作用。因而可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跨学科理念,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跨学科理念下小学美术创新教育的策略

(一)将美术教育与道德法治教育相融合,提升小学生德育水平

在教学中,“德”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也说明德育教育是基础性和根本性教育内容,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开展“德”的教育。要通过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之实现全面发展。例如,美术教师在讲解“神州风采”有关内容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说出我国的名胜古迹、民族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之在交流中对我国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进行了解,从中感悟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必要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到美术馆去参观学习、到野外去写生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深刻讲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包括作者崇高的理想和追求自我的意境,使学生通过参观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将美育教育与数学课程相结合,培养小学生智力

小学美术课程是一项包容性较强的课程,将其与数学课程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提升,并帮助其增强创新思维[3]。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美术知识内容与数学课程中的几何图形联系在一起,充分对几何图形的特点进行运用辅助美术作品创新,从而使学生提升创新思维。例如,在开展“几何之美”有关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立体图像进行运用,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作品的演变过程,使学生通过直观观看和体验,提升智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手工实践活动,引导其运用粘贴、折叠、剪接等方式开展美术创作,从而使之不断提升自身的形象思维。学生在这种活动中能够制作多种多样的作品,如风车、飞机等,在惊喜中提升学习粘性,在学习中实现智力的提升。

(三)将美术教育与体育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身体素质

美术学科与体育学科之间存在某种共性,如在体育活动中对肢体动作的设计会体现出某种色彩美和线条美,而这与美术教学中的色彩、线条是协调的,所以小学美术教师要将自身的教学活动与体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如在学习“会变的线条”过程中,就可以带领学生将美学元素与健美项目融合在一起,使之在观察、实践、感知中提升对形体线条的理解深度,在对体育动作进行展示的同时更深刻地对美术艺术进行感受。

(四)将美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培养也是五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将美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中不同课文的场景分析,理解作者内心的美,学会从场景中提升自我审美能力。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歌,教师可以将其与绘画联系起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诗歌中的意境,使学生实现视觉与心理的双重感应,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快速提升。例如,可以用多媒体构思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场景画面,并引导学生对这种画面进行观察,理解农民伯伯的辛苦付出,体会劳作之美。

(五)将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目标与美术课堂中对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美术教师可以将劳动课程引入美术课堂,使学生在劳动中设计出精美的美术作品,在劳动中提升自身对美术的理解深度,并实现劳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引导学生根据美术学习中的线条、色彩等,设计一款挎包,或者设计一些实物等。

三、结语

跨学科理念下要想实现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就需要教师学会融通,将美术课程与各科目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扩大视野的同时,深入对各项能力进行锻炼,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张正升.“以美育美”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2(08):71.

[3]王小明. 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课程设计[J]. 基础教育研究,2023(5):45-48.

[4]李华. 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策略探析[J]. 美术教育研究,2023(1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