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塔风电结构稳定性设计及其在山地风电场的应用
王容圣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
摘要: 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塔风电结构作为一种新兴的风电基础形式,在山地风电场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文深入研究了混塔风电结构的稳定性设计原理与方法,包括材料特性、结构力学分析、荷载计算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其在山地风电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如适应山地地形的基础设计、抗风振与抗震性能优化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混塔风电结构在山地风电场应用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山地风电场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对推动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混塔风电结构;稳定性设计;山地风电场;结构优化
一、引言
在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风力发电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得到了迅猛发展。山地风电场由于其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广阔的可开发空间,成为风电建设的重要领域。然而,山地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多变,对风电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风电塔架结构在山地风电场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基础稳定性差、对复杂地形适应性不足等。混塔风电结构融合了不同材料和结构形式的优点,能够更好地应对山地风电场的特殊环境,提高风电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混塔风电结构稳定性设计原理
(一)材料特性分析
混塔风电结构通常采用混凝土与钢材相结合的方式。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良好的耐久性和经济性,能够为塔架提供稳定的基础支撑和较大的质量惯性矩,有利于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产生的倾覆力矩。钢材则具有优异的抗拉强度和韧性,可用于塔架的上部结构或关键受力部位,如塔身的主要承载构件和连接节点,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精确测定混凝土和钢材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并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合理选择材料规格和型号。
(二)结构力学分析
运用结构力学理论对混塔风电结构进行受力分析是稳定性设计的核心环节。建立精确的力学模型,考虑塔架在自重、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多种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内力分布和变形特征。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将混塔结构离散为多个单元,模拟各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受力传递路径,计算出塔架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和位移。通过分析结果,确定结构的薄弱部位和关键受力点,为后续的结构优化和加强设计提供依据。例如,在风荷载作用下,塔架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差,导致塔身发生弯曲变形,因此需要在这些部位合理配置钢筋和加强结构刚度。
(三)荷载计算与组合
准确计算作用在混塔风电结构上的各种荷载是确保结构稳定性的关键。风荷载是山地风电场中最为关键的荷载之一,其大小与风速、风向、塔架高度、体型系数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和地形地貌特征,采用合适的风荷载计算方法,如规范推荐的方法或基于风洞试验的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不同高度处的设计风速和风压值。地震荷载则根据场地的地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等进行计算。此外,还需考虑塔架的自重、设备荷载、温度荷载等。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按照不同的荷载组合工况进行计算,如正常运行工况、极端风况工况、地震工况等,取最不利的荷载组合作为设计依据,以保证混塔风电结构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三、混塔风电结构在山地风电场应用的关键技术
(一)适应山地地形的基础设计
山地的特殊地形和复杂地质状况给混塔风电结构的基础设计带来诸多挑战。由于地势起伏不定,不同位置的地基承载能力差异显著,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并精心设计。
桩基础在山地岩石地基中应用广泛。钻孔灌注桩可深入岩石层,其深度依据岩石的强度、完整性以及塔架的设计荷载而定,一般深入岩石层数米至十余米不等。桩身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的配置需经过精确计算,以承受来自塔架的竖向压力、水平剪力以及弯矩。在桩顶设置钢筋混凝土承台,承台的尺寸和厚度根据塔架底部的尺寸、桩的数量和间距等因素确定。通过承台将塔架传来的荷载均匀分配到各桩上,实现塔架与基础的稳固连接,有效提高基础的抗滑移和抗倾覆能力。
对于土质较软的山地区域,扩展基础是一种可行的选择。然而,单纯的扩展基础可能无法满足稳定性要求,常需结合地基加固处理措施。灰土换填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将一定比例的石灰和土混合后填入地基软弱层,通过石灰与土的化学反应,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土工格栅加筋则是在地基中铺设土工格栅,增强土体的整体性和抗剪能力,防止基础在受力时发生不均匀沉降或滑移。在设计扩展基础时,需根据地形坡度调整基础形状。若地形坡度较缓,基础可设计为矩形或方形,适当增大基础底面与坡面的接触面积;若坡度较陡,则可采用梯形基础,使基础底面与坡面更好地贴合,保证基础受力均匀,避免因局部应力集中导致基础破坏。
此外,在基础设计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施工便利性和经济性。例如,在选择桩基础时,要评估钻孔施工的难度和成本,尽量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过大破坏;对于扩展基础,要合理规划土方开挖和回填量,降低工程造价。
(二)抗风振与抗震性能优化
山地风电场特殊的风况使得混塔风电结构面临严峻的风振考验。复杂的地形导致风速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风速急剧变化和风向频繁偏转的情况。为有效应对风振问题,首先从塔架外形入手。流线型或锥形的塔架设计能够使气流在绕过塔架时更加顺畅,显著减小风阻系数。通过风洞试验或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优化塔架的外形曲线,可将风阻系数降低 20% - 30%,从而有效降低风荷载对塔架的作用。
在塔架内部设置阻尼器或调谐质量阻尼器(TMD)是提高抗风振性能的关键技术手段。阻尼器利用粘性液体或固体材料的耗能特性,将风振能量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并耗散掉。TMD 则是通过在塔架上附加一个质量 - 弹簧 - 阻尼系统,使其自振频率与塔架的某一阶固有频率相近,当塔架发生振动时,TMD 产生与塔架振动方向相反的惯性力,从而抑制塔身的振动幅度。根据塔架的高度、质量、刚度以及当地的风况特点,精确计算 TMD 的质量、弹簧刚度和阻尼系数,确保其减振效果最佳。
四、结论
混塔风电结构稳定性设计是山地风电场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环节。通过深入分析材料特性、进行精确的结构力学分析和合理的荷载计算与组合,可以确保混塔风电结构在复杂山地环境下的稳定性。在山地风电场应用中,适应地形的基础设计和抗风振与抗震性能优化等关键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混塔风电结构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实际案例分析表明,混塔风电结构在山地风电场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克服传统塔架结构的一些局限性,为山地风电场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塔风电结构有望在更多山地风电场中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风电产业向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混塔风电结构在不同山地环境下的优化设计方法,提高其性能和经济性,加强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确保混塔风电结构在山地风电场中的长期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马人乐,陈务军,罗烈等.大型风力机结构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J].空间结构,2021,27(01):3-15.
[2]张照煌,丁显,李娜等.风电高塔筒结构研究进展[J].振动与冲击,2020,39(2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