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的运用分析
赵志博 赵远胜
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闸施工、工程坝体施工以及坝体接缝灌浆中的具体应用,探讨了提高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严控混凝土浇筑及振捣质量、落实工程施工过程管理等方面的策略,以期为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科学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优化施工工艺,加强质量管控,是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应用分析;质量控制
引言: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在防洪抗旱、水资源优化配置、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混凝土施工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使用性能。近年来,随着水利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混凝土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充分发挥混凝土材料的优势,保障工程建设质量,亟需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1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运用分析
1.1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闸施工中的运用
水闸作为控制和调节水流的重要建筑物,其施工质量至关重要,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闸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施工人员在进行水闸混凝土浇筑前,需要对基础进行处理,采用混凝土防渗墙或者高压旋喷桩等措施,提高基础的密实性和稳定性[1]。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选用性能优良的原材料,并经过试验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密实性和抗渗性。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分层、分块进行,每层厚度控制在30—50cm,采用平仓式分层浇筑法或流水施工法,并及时进行插入式振捣,避免出现露筋、蜂窝等质量缺陷。在混凝土终凝后还要及时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控制外界温度,避免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
1.2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工程坝体施工中的运用
坝体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核心部位,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保障坝体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坝体混凝土施工通常采用分层分块浇筑的方法。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人员要结合坝体结构特点和施工条件,合理划分施工缝和浇筑块,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工艺流程。在坝体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把原材料关,选用优质的水泥、砂石骨料和外加剂,并经过配合比试验,优化混凝土性能。与在水闸施工工艺相同,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工程坝体施工同样需要采用分层浇筑法,每层厚度一般为30—50cm,并及时进行振捣密实。浇筑过程中要做好温度控制,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在坝体不同部位,施工人员还需预埋冷却水管,及时进行混凝土冷却,降低水化热带来的温度应力。
1.3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坝体接缝灌浆中的运用
坝体接缝是混凝土坝体的薄弱部位,容易产生渗漏和应力集中等问题。因此往往采用混凝土灌浆技术对接缝进行处理[2]。在施工时,施工人员需要在接缝处设置好预埋灌浆管路,并进行严格的气密性和水密性试验,确保管路畅通无堵塞。在进行灌浆前,施工人员还要对接缝表面进行清理和处理,采用水枪冲洗或者风动工具清理接缝面,使其平整洁净,提高灌浆的密实性。在此基础上,选择优质的水泥基灌浆材料,通过试验优化配合比,确保灌浆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自密实性和耐久性。在灌浆施工时,施工人员要严格控制灌浆压力和灌浆速度,确保灌浆饱满均匀,不留死角。灌浆完成后,施工人员要及时封闭灌浆孔,并对接缝进行二次灌浆,进一步提高接缝的密实性和抗渗性。
2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运用策略
2.1 提高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在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应当深入分析工程所处环境特点和结构受力情况,科学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针对不同的工程需求,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优化混凝土性能[3]。例如,当混凝土结构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或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中时,应重点考虑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可以通过掺加一定量的粉煤灰、矿渣等活性掺合料,在降低水泥用量的同时,填充混凝土内部毛细孔隙,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对于寒冷地区的水工建筑物,混凝土则需要具备良好的抗冻性能,这时可以在混凝土中掺加引气剂,使混凝土内部形成大量微小且稳定的气泡,当混凝土内部水分冻结产生膨胀压力时,气泡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从而大大提高混凝土抵抗冻融循环破坏的能力。与此同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还应当重视原材料的选用和各项参数的优化,在确保混凝土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兼顾混凝土的和易性、耐久性、经济性等多方面性能。
2.2 严控混凝土浇筑及振捣质量
混凝土结构能否发挥出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与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质量密切相关。施工单位应当高度重视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这两个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技术人员要合理规划施工流程,优化分层浇筑方案,尽可能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作业,减少施工缝的数量。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可以采取分层分块浇筑的方法,每层浇筑厚度和间歇时间应严格控制,避免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上层混凝土。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程度则取决于振捣设备性能和操作工人技能。现场管理人员应当优选性能可靠、功率充足的插入式振捣器,合理控制振捣器的入仓间距和每处的振捣时间,同时要求操作工人掌握“快插慢拔”的振捣技巧,在确保混凝土密实的同时,避免过度振捣引起离析。对于墙柱等竖向结构,可以在模板上开设透明观察孔,实时监督振捣作业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漏振、欠振等问题。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还应当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从根本上规范操作行为,为技术实施提供人员保障。
2.3 落实工程施工过程管理工作
除了重视各项技术要点,施工企业还应当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制定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质量责任,形成“人人重质量、环环保品质”的良好氛围。在工程项目开工前,管理人员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进行技术交底,对施工方案进行会审,消除质量隐患。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质检人员应当严把原材料进场关,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原材料抽样检测;加大混凝土配合比和性能的检验频次,确保混凝土质量满足设计要求;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暗挖洞室混凝土等特殊部位,还应进行温度应力监测,控制温度裂缝。工程竣工后,质量管理人员要及时组织开展施工质量评估,总结施工经验教训,提出质量改进措施。同时,要完善质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混凝土配合比档案、强度档案、不合格处理档案等,记录混凝土坍落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性能数据,对关键受力部位混凝土还应制作留置芯样,为工程验收和使用维护提供翔实依据。
结语:综上所述,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科学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必然要求。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严控混凝土浇筑振捣质量、强化施工过程管理等手段,能够充分发挥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优势,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今后,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的应用还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和玉亮.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实践探究[J].水上安全,2023,(09):181-183.
[2]王新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灌浆技术的应用分析[J].长江技术经济,2022,6(S1):104-106.
[3]邓佳奇.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的实践[J].四川建材,2022,48(02):14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