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刘静
河北省新河县振堂中学;055650
引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承载着民族智慧与情感,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初中语文教学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任,必须寻找科学合理渗透路径。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面临传统文化渗透深度不够、方式单一等问题,亟需从教材挖掘、方法创新、活动拓展等方面构建系统化教学模式。探究基于课堂实践经验探索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有效路径,期望能够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
一、挖掘教材资源,融入传统文化底蕴
初中语文教材蕴含丰富传统文化资源,教师应深入发掘其中蕴含古典诗词文赋、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元素,教材中古诗文占比较大如《论语》选段、唐诗宋词、散文名篇等,这些文本不仅展现文学艺术魅力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教师应当围绕文本主题挖掘其中包含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天人合一道家观念等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现代文教材中也隐含许多传统文化因素如朱自清《春》中体现中国人对自然季节感悟等。教师应用文本分析法拓展延伸教材内容,建立古今联系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延续与发展。
教材资源挖掘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建构知识网络,将零散文化点串联成系统知识体系,例如学习《岳阳楼记》时不仅解读文本修辞技巧更应挖掘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讲授《陋室铭》时引导学生体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价值取向。通过主题式整合将教材中涉及相同传统美德作品归类,如忠诚爱国主题整合《出师表》《过零丁洋》等作品,形成完整价值观教育链,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本中提及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等通过图像、视频形式展现,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情境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古至今文化发展脉络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活传统文化魅力
创新教学方法能有效激活传统文化魅力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情境教学法通过构建富有传统氛围环境使学生感同身受,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现古代场景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限制,对比教学法则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凸显中华文化独特性。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习俗加深情感认同,微课教学将传统文化知识点制作成精简视频便于学生随时学习,翻转课堂改变传统授课流程,学生先自主学习后进行课堂讨论。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展开探究培养探究能力,跨学科整合将传统文化与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知识联系构建完整认知体系。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增强互动性,协作学习促进学生间文化交流,使传统文化教学摆脱刻板印象焕发新生命力。
以七年级上册朱自清《春》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运用多种创新方法激活文本中蕴含传统文化元素,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中国古代描写春天诗词、绘画作品,建立传统审美基础,课堂开始播放二十四节气立春民俗视频,结合传统农耕文化解读文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意象。朗读课文时配以古典背景音乐如古琴曲《春江花月夜》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分析文章意境时引入中国山水画意境概念讲解太和万物思想,理解作者一切都像刚睡醒似睁开眼睛表达方式。组织学生以传统诗词形式仿写春景感受中国人千百年来对春天独特情感,设计春天风物志项目让学生走进自然,用传统文人方式记录春季物候变化。课后拓展组织学生制作二十四节气手账将古诗文中春天意象与现代生活结合,通过电子平台举办春天中国画展,鼓励学生创作富有传统韵味春景作品。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展课外活动,深化传统文化体验
拓展课外活动能够突破课堂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传统文化体验空间,学校可定期举办主题鲜明文化活动如诗词大会激发学生古典文学兴趣,书法篆刻展培养传统艺术修养,传统节日庆祝增强文化认同感。这些活动应注重学生全程参与,从策划到实施均由学生主导,教师适当引导既锻炼组织能力又深化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社团建设也极具价值,可以成立书法社、国画社等聘请专业人士指导,定期开展培训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平台,校外实践同样重要组织参观博物馆、非遗展示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文化遗产,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开展技艺展示与互动教学,组织社区采访活动收集整理民间故事谚语,开展家乡文化符号寻访记录当地特色文化景观。
以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为例,应当设计丰富课外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地理志文学体验,课外组织文学地理导游团让学生分组查阅三峡相关古诗文,搜集历代文人墨客游览三峡留下文学作品,编制一份融合历史文化地理知识三峡文学地图。开展古今三峡变迁主题调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郦道元时期与现代三峡景观图片进行对比,撰写变迁报告理解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关系,组织山水文化摄影展鼓励学生拍摄家乡山水照片,配以古诗文或自创文字培养传统山水审美情趣。建立名胜古迹保护网络论坛,讨论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景观保护关系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举办水利工程与古代智慧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介绍古代治水技术与思想建立古今联系,假期组织寻访家乡水文化实践活动,考察当地河流湖泊相关民俗活动与文学传说。通过这些多元课外活动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精神内涵,感受古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文化体验。
结论: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需构建教材挖掘、方法创新、活动拓展三位一体模式,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拓展丰富课外活动深化文化体验形成课内外结合、理论实践统一教学体系。这种多维度渗透路径使传统文化教育超越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文化素养培育过程,科学合理传统文化渗透能够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人格全面发展。未来传统文化教学应进一步加强现代技术应用,拓宽家校社合作渠道构建更加开放多元教学生态。
参考文献
[1] 顾加飞. 基于古诗文教学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J]. 新课程:中学 , 2018(1):1.
[2] 郭兴福 .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J].学周刊 , 2023(3):130-132.
[3] 丁国锋 .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J]. 考试周刊 , 2023(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