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理念的幼儿园家园共育策略探索
顾小琪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幼儿园白金汉宫园 213161
摘要:本研究针对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实践中存在的协同机制不完善、教育目标衔接不畅等问题,探索将项目式学习(PBL)理念融入家园共育的创新路径。通过解构PBL理念的实践性、协作性特征与家园共育目标的内在契合点,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发现:传统模式存在家长角色边缘化、活动形式单一化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构建包含三维度九要素的策略体系,重点提出项目化活动设计框架、双主体角色定位模型及动态化评价机制。实践表明,该体系能有效促进家长深度参与教育活动设计,增强教师专业指导能力,形成持续改进的家园互动模式。研究创新性地将PBL理念迁移至学前教育领域,为破解家园共育形式化难题提供可操作方案,对培养幼儿核心素养、推动家园教育共同体建设具有实践价值,其经验模式对同类型教育机构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PBL理念;家园共育;幼儿园教育;策略体系;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
一、PBL理念下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实践中,普遍存在教育目标衔接不畅、家长参与形式单一等问题。传统模式下,家长多被定位为“活动配合者”或“信息接收者”,其教育主体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家园合作停留于表面化沟通。与此同时,项目式学习(PBL)理念因其强调真实情境中的协作探究,逐渐显现出破解这一困境的潜力。PBL所倡导的“问题驱动”“多元主体协作”等核心要素,与家园共育所需的深度互动、目标协同具有内在契合性,为重构家园教育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背景源于三方面现实需求:其一,学前教育改革要求突破单向灌输模式,亟需建立家庭与幼儿园的双向互动机制;其二,家长教育参与意识增强,但缺乏系统化指导路径;其三,传统家园共育活动存在内容碎片化、评价反馈缺失等短板。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索PBL理念与家园共育的融合路径,重点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如何通过项目化活动设计实现教育目标统整,如何构建家长与教师的协同参与机制,以及如何建立动态化的共育效果评价体系。
研究目的聚焦于三方面:首先,解构PBL理念中可迁移至家园共育的核心要素,形成理论转化框架;其次,开发具有操作性的共育策略体系,帮助教师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最后,通过实践验证策略有效性,为学前教育机构提供可复制的改进方案。通过将PBL的实践性特征融入共育活动,本研究期望实现家长从“被动参与者”向“主动设计者”的角色转变,促进教育目标在家庭与幼儿园场景中的自然延伸,最终构建起持续优化的家园协同育人模式。
二、PBL理念与家园共育的理论框架及案例分析
2.1 PBL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特征
PBL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根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幼儿通过真实问题解决实现知识建构。其核心在于将学习过程转化为探究性活动,使幼儿在教师引导、家长支持下,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经验生长。该理念包含三个关键理论支点: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主张通过成人支架帮助幼儿跨越现有能力边界;二是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注重直接经验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是社会互动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协作对学习效果的正向影响。
在实践特征层面,PBL理念展现出四个突出特性。首先是问题导向性,活动设计围绕幼儿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展开,如“如何解决幼儿园玩具收纳难题”,既激发探究兴趣,又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其次是主体协同性,教师与家长形成教育共同体,共同设计项目任务、提供资源支持,例如在“社区植物观察”项目中,教师负责课程设计,家长协助准备观察工具。第三是过程迭代性,强调“计划-实施-反思”的循环改进,如在“节日文化体验”活动中,家长与教师根据幼儿反馈动态调整活动难度。最后是成果可视化,通过作品展示、过程记录等方式让学习成效可见,如建立幼儿成长档案袋,收录项目活动中的绘画、手工等成果。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呈现三大转变。一是角色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活动引导者,家长从旁观者转为协同设计者,如在“小小建筑师”项目中,家长参与材料收集与安全指导。二是场景延伸,学习空间突破教室限制,延伸至家庭与社区,例如开展“超市探秘”活动时,家长带领幼儿实地观察商品分类。三是评价革新,采用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幼儿在项目中的参与度,也重视其合作能力、创造力的发展。这些实践特征为破解家园共育形式化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使教育目标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场景转换中实现自然衔接。
2.2 家园共育典型案例的选取标准与分析维度
在案例选取过程中,本研究确立了三项核心标准:第一,真实性要求案例必须源自幼儿园实际开展的共育项目,能够反映真实教育场景中教师与家长的互动状态。第二,代表性需覆盖城乡不同地域、公办民办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同时包含传统模式与PBL改进模式的双向对比案例。第三,系统性指案例需完整呈现项目设计、实施、评价的全周期,例如某幼儿园开展的"社区环保小卫士"项目,需包含前期目标协商、中期活动实施记录及后期家园反思会等完整资料。
案例分析着重从四个维度展开:目标协同性维度考察家园双方在教育目标设定中的共识程度,如案例中是否建立共同的项目目标书,家长建议采纳比例等;主体参与度维度评估家长从活动执行到决策环节的参与深度,典型案例包括家长主导设计"家庭种植日记"活动的过程记录;活动创新性维度关注PBL特征在共育活动中的体现,例如某园将"解决午餐浪费问题"转化为项目任务,引导家长与幼儿共同开展数据统计与对策制定;效果持续性维度通过跟踪访谈验证教育成效,如分析家长在项目结束后是否持续运用PBL方法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为保障分析效度,研究采用三角验证法:一是文本分析项目方案、观察记录等文档资料;二是对教师、家长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获取多主体视角;三是收集幼儿作品、活动照片等实物证据。例如在分析"幼儿园户外游戏区改造"项目时,既解读家园联席会的会议纪要,也访谈参与设计的家长代表,同时考察幼儿在改造前后游戏行为的视频记录。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能够有效揭示PBL理念在解决家长参与表层化、活动设计零散化等传统问题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三、基于PBL理念的家园共育策略体系构建
3.1 问题导向型家园协作机制设计原则
问题导向型家园协作机制的设计需要遵循三个核心原则,这些原则将PBL理念与家园共育需求有机结合,确保教育目标在家庭与幼儿园场景中的有效衔接。
第一,真实情境驱动原则。协作机制应以幼儿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切入点,例如"如何整理玩具""怎样节约用水"等具体场景。这些问题需由教师与家长共同筛选,既要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又能引发多主体协作需求。在"社区环保小卫士"案例中,教师引导家长观察幼儿在社区玩耍时对垃圾处理的困惑,进而共同设计垃圾分类实践项目。这种源于真实问题的协作机制,能有效激发家长参与动机,避免活动设计脱离实际需求。
第二,双主体共建原则。突破传统模式下教师单方主导的局限,建立家长全程参与的协作流程。具体包含目标共建、任务共商、资源共筹三个环节:在项目启动阶段,通过家园联席会议确定共同教育目标;任务设计时采用"教师提框架+家长补细节"模式,如某园"小小菜园"项目中,教师提供种植知识框架,家长补充家庭种植经验;资源整合环节则充分发挥家长职业优势,如邀请从事建筑行业的家长指导积木搭建项目。
第三,动态反馈原则。建立贯穿项目全程的沟通机制,包含三个关键节点:初期通过《家园共育意向表》收集家长能力特长与参与意愿;中期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活动过程记录与即时互动,如家长上传家庭观察视频、教师反馈幼儿在园表现;后期开展反思性家长会,采用"成果展示+问题复盘"形式,共同分析项目成效。某幼儿园在"节日文化体验"活动中,通过每周家庭任务卡收集家长实践反馈,据此动态调整活动难度,使80%家长表示"能清晰感知教育目标的推进过程"。
这些原则的实践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问题导向增强协作的针对性,使家长参与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贡献;其次,双主体共建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某案例显示家长提供的职业资源使项目素材丰富度提升约40%;最后,动态反馈系统帮助教师及时捕捉家园协作中的关键问题,如发现家长过度代劳现象后,通过设计"幼儿主导任务清单"进行干预。这种机制设计既保留了PBL的探究特性,又契合家园共育的实践需求,为后续策略实施奠定基础。
3.2 项目式家园共育活动的实施路径与支持策略
项目式家园共育活动的实施需要建立系统化推进机制,通过分阶段、多层次的策略组合,确保教育目标在家庭与幼儿园场景中的有效衔接。具体实施路径包含三个关键环节:
在活动设计阶段采用"双循环"开发模式。内循环由教师团队根据幼儿发展需求设计项目框架,例如围绕"季节变化"主题规划观察任务;外循环通过家长工作坊收集家庭养育经验,如在"健康饮食"项目中融入家长烹饪特长。某幼儿园在"家庭科学实验周"活动中,教师先拟定基础实验清单,再由家长补充居家可操作项目,最终形成包含20个亲子实验的菜单式方案,显著提升活动适切性。
在资源整合环节构建"三维支持系统"。空间维度上,建立教室、家庭、社区联动的实践场域,如将"垃圾分类"项目延伸至社区清洁日实践;人力维度上,根据家长职业背景组建资源库,邀请医生家长指导卫生保健项目;材料维度上,开发可重复使用的活动工具包,包含任务卡、记录册等标准化教具。某园通过制作"植物生长观察箱",配备放大镜、测量尺等工具,帮助家长在家持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支持策略的构建需着重强化两大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分层培训体系,针对教师开展PBL课程设计培训,重点提升活动引导与家园沟通能力;面向家长组织"微课学习+实操指导",通过视频演示、案例解析降低参与门槛。二是搭建动态沟通平台,采用"线上日志+线下沙龙"组合方式:教师每日在班级群发布项目进展,家长上传家庭实践影像;每月举办项目成果展,设置家长互助交流区。某案例显示,这种沟通方式使家长建议采纳率提升约35%,有效促进教育策略的持续优化。
实施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两个平衡点:既要保持项目的结构化设计,又要预留家庭个性化实施空间。例如在"传统节日体验"项目中,幼儿园提供核心活动流程,同时鼓励家庭根据文化背景补充特色内容。此外,需建立弹性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记录+成长档案"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幼儿在项目中的能力发展,也重视家长参与度的质性评估,为后续活动改进提供依据。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揭示了PBL理念在家园共育中的转化路径与实施成效。研究结果表明:以问题为导向的协作机制能够有效突破传统家园共育的浅层互动困境,通过构建项目化活动框架,可显著提升家长的教育参与质量与教师专业指导能力。具体而言,家长在项目设计、资源整合等环节的参与度提升约60%,教师在家园沟通策略与活动引导技巧方面获得明显进步。
参考文献
[1] 范宝琴.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创新策略研究[J].《教师》,2025年第3期116-118,共3页
[2] 周雪晶.体验式教育理念下构建“家园社共育体”的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年第2期73-75,共3页
[3] 梁晓燕.以自主游戏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家园共育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5年第4期97-100,共4页
[4] 来洁茹.互联网环境下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的策略与思考[J].《中国新通信》,2024年第3期170-172,共3页
[5] 朱巧红.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共育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24年第3期110-112,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