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陈晨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级段整本书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构建途径。通过文献分析、课堂观察及教学实验等方法,系统梳理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索兴趣激发机制,实践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知识支撑体系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对培养学生持久阅读兴趣具有显著效果;项目式学习任务与跨学科阅读路径能深化阅读实践,提升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高效课堂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整本书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碎片化阅读现象,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不系统,教学效率有待提高。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聚焦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从知识支撑、兴趣激发、实践深化三个维度出发,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有效途径,旨在为提升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一、夯实基础,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知识支撑
(一)梳理阅读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预测、推理、概括、评价等多种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目录预览全书内容架构,建立整体阅读框架。阅读前引导学生通过浏览书名、作者简介、封面设计等信息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形成阅读期待。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会做批注,标记重点段落画出关键词句,记录阅读感悟与疑惑;阅读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文本主旨,分析人物形象评价情节发展。
教师需要通过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结构,理清脉络关系。应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品读作品,形成个性化理解。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文本,提出问题形成独立见解。通过系统阅读策略指导,学生将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二)整合文本资源,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精选适合小学高段学生阅读名著、经典作品,如《西游记》《草房子》等。根据语文教材主题,构建相关主题阅读书目清单,引导学生系统阅读。同时,应注重拓展延伸阅读材料,包括作者其他作品、相关题材作品、文学评论等,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网络。教师需要采用一主多辅阅读资源配置模式,即围绕主要阅读书目,配置多种辅助阅读材料,如影视作品、音频资料、图片资源等,满足学生多样化阅读需求。还应关注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平衡,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魅力。
良好的文本资源选择需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与兴趣倾向,形成阶梯式阅读资源体系,由浅入深,逐步提升阅读难度。同时应关注文本多样性,包括文体多样、题材多样、风格多样、文化背景多样,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文学作品,拓宽阅读视野。教师还可利用数字资源平台,整合线上线下阅读资源,构建立体化阅读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便捷阅读资源,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效性。
(三)建立阅读档案,跟踪学生阅读成长轨迹
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个人阅读档案袋,包括阅读计划、阅读笔记、读书卡片、阅读反思等内容,全面记录学生阅读过程与成果。阅读档案应注重过程性记录,引导学生记录阅读时间、阅读页数、重点章节摘录、个人感悟等信息形成完整阅读足迹。教师需要设计阅读成长记录表,定期追踪学生阅读量、阅读广度、阅读深度变化情况,科学评估阅读进展。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定期撰写阅读心得,分析自身阅读习惯、阅读策略运用情况,促进阅读能力提升。教师还可通过电子阅读档案系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阅读数据可视化管理为个性化阅读指导提供依据。通过系统阅读档案建设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阅读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施教,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营造整本书阅读教学良好氛围
(一)设计多元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教师应该组织读书沙龙,引导学生围绕同一主题书籍展开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体验。定期举办班级读书会,邀请作家、家长或其他年级学生参与,营造交流互鉴氛围。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选择书中印象深刻角色进行模仿表演,通过情境体验加深对人物理解。组织辩论赛,围绕书中争议性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设计创意续写比赛,鼓励学生根据原著风格续写故事情节,激发创造力。举办主题书展,展示学生阅读成果,包括手抄报、读书笔记、创意作品等,增强成就感。组织好书推荐会,让学生担任小书评家,向同学推荐优秀图书,培养评价能力。多元阅读活动设计应遵循趣味性、互动性、创造性、体验性原则,注重活动形式与书籍内容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可采用相应活动模式:故事类作品适合开展情境体验、戏剧表演、故事接龙等活动;科普类作品适合组织实验探究、模型制作、科学展览等活动;诗歌类作品适合举行朗诵比赛、配乐诵读、创作仿写等活动;童话寓言类作品适合进行创意改编、续写、人物访谈等活动。阅读活动设计应贯穿阅读全过程,包括阅读前期兴趣激发活动、阅读中期深度参与活动、阅读后期成果展示活动等,形成完整活动链,持续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以《鲁滨逊漂流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需要设计系列多元化阅读活动,贯穿阅读全过程。阅读前,开展荒岛求生预热活动:在教室或操场上布置荒岛环境,让学生体验简易帐篷搭建、绳结打法、求生工具使用等,引发对荒岛生存主题兴趣;举办如果我是鲁滨逊假设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独自在荒岛上如何生存,激发阅读期待;组织航海冒险史主题调查,了解人类航海史上著名冒险故事,建立背景知识。阅读中,实施岛主日记写作活动,要求学生以鲁滨逊身份记录每周阅读进度,想象荒岛生活细节,促进沉浸式阅读;开展荒岛求生百宝箱创意设计,根据阅读内容,设计荒岛生存必备工具清单并制作简易模型,加深对主人公处境理解;举行鲁滨逊智慧馆分享会,收集整理主人公解决各种困难方法,交流讨论其智慧;设计星期五人物采访活动,学生分组扮演记者与星期五,围绕其生活习惯、与鲁滨逊关系等问题进行采访,深化对次要人物理解。阅读后,组织荒岛重建计划创意设计大赛,学生根据书中描述,设计理想荒岛生活环境,绘制岛屿地图,展示鲁滨逊生存场所。通过这些紧密结合《鲁滨逊漂流记》内容特点多元化阅读活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深刻,有效提升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
(二)创设互动式阅读空间,促进师生共读共享
教师应着力构建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相结合互动式阅读环境。在教室中设立阅读角,配备舒适座椅、适宜灯光,营造温馨阅读氛围。建立班级书吧,定期更新图书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阅读需求。设计阅读墙,展示名人名言、阅读标语、优秀作品,营造浓厚阅读文化氛围。同时,教师应建立平等对话关系,转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模式,构建师生共读共享新型互动关系。教师需要通过晨诵午读暮省制度,与学生共同参与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榜样力量。开展教师荐书活动,分享个人阅读经验与感悟,缩小师生心理距离。师生互动空间创设应注重三个维度:物理环境优化、心理氛围营造、交流机制建设。除传统阅读角外可尝试主题阅读岛设计,根据不同阅读主题更换环境布置,增强情境体验。
以《伊索寓言》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需要通过多维互动空间创设,促进师生共读共享。在物理空间上将教室一角布置成希腊风情阅读角,摆放希腊风格装饰物,如简易石柱、蓝白色调布艺,创设《伊索寓言》阅读情境;制作寓言动物王国地图,将教室墙面装饰成寓言故事场景,如狐狸葡萄园、乌鸦喝水处、龟兔赛跑道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情境;设计寓言故事树,每个树叶代表一则寓言,学生阅读后可在树叶上写下感悟并挂到故事树上,形成集体阅读成果展示。在心理空间上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一起阅读、分享、讨论,共同发现寓言蕴含哲理;开展今日我主播活动,学生轮流担任寓言故事分享者,教师作为参与者提问交流;实施寓言哲思录,师生共同探讨寓言蕴含人生智慧,彼此启发。在交流机制上建立寓言互译站,引导学生将古老寓言故事转化为现代生活场景并与教师分享创作成果;开展寓言辩论会,如围绕乌龟与兔子谁更值得学习等话题展开讨论,促进深层思考。通过这些互动空间创设,《伊索寓言》阅读超越了简单文本阅读层面,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思考过程,有效提升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
(三)引入阅读仪式感,培养持久阅读习惯
教师需要设计开卷仪式,为每本新书阅读设计特别启动环节,如作者介绍、背景导入、阅读目标设定等,增强仪式感。开展阅读宣言活动,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阅读承诺,并在班级进行宣誓,强化阅读责任感。实施阅读打卡制度,设计精美阅读记录卡,鼓励学生记录阅读时间、页数、感悟等信息,培养坚持阅读习惯。举办完书仪式,当学生完成一本书阅读后,颁发阅读勋章或阅读证书,肯定阅读成果,增强成就感。
设立阅读之星评选活动,定期表彰阅读表现突出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创设阅读护照,记录学生阅读里程碑时刻,形象展示阅读成长历程。通过固定阅读时间安排,如晨读十分钟、课间悦读等,形成稳定阅读节奏,促进阅读习惯养成。这些富有仪式感阅读活动,使整本书阅读具有特殊意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形成持久阅读动力。
三、深化实践,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效性
(一)推行项目式阅读任务,强化阅读深度与广度
教师需要围绕整本书阅读设计系列主题任务,如人物画像、情节分析、主题探究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多维度解读作品。组织文学社会学调查项目,引导学生将书中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增强文本理解深度。开展小小编辑部活动,让学生为所读书籍设计新版封面、编写内容简介、撰写推荐语,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设计文学地图绘制任务,引导学生梳理书中地理环境、场景描写,深化对文本空间结构理解。组织微电影创作项目,让学生将书中精彩片段改编成剧本并拍摄成微电影,促进跨媒介理解与表达。开展文学笔友活动,鼓励学生给作者或书中人物写信,表达阅读感受与困惑,促进情感投入。实施阅读辩论会,围绕作品中争议性话题展开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些项目式任务设计突破传统阅读教学局限,实现阅读与思考、表达、创造有机结合,有效提升阅读教学实效性。
(二)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激励阅读进步与发展
教师应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互补多维评价体系。在阅读过程中关注学生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策略运用情况,通过观察记录、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设计阅读态度量表,从阅读兴趣、阅读投入度、坚持度等维度评估学生阅读态度变化。开发阅读能力测评工具,从阅读理解、文本分析、批判性思考等方面评估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建立阅读成果展示档案,收集学生阅读笔记、读书报告、创意作品等,全面评价阅读成果。
实施阅读进步指数评价机制,注重个体纵向比较,肯定每位学生阅读进步。引入同伴互评机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阅读表现,培养评价能力与合作意识。开展师生共评活动,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增强评价民主性。这种多维评价体系,能客观反映学生阅读全貌,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有效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效性提升。
(三)融合跨学科阅读路径,拓展阅读应用场景
教师应突破学科界限,拓展阅读应用场景,实现阅读与多学科知识融通。可将语文阅读与历史学科结合,引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历史背景,理解时代特征对作品创作影响。结合地理学科,引导学生绘制文学地图,标注作品中地理环境,理解地理因素对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影响。联系科学学科,探究作品中科学元素,分析科学发展对文学创作影响。结合艺术学科,引导学生欣赏与文学作品相关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体验不同艺术表达方式。
开展文学与数学主题阅读,探索文学作品中数学思维运用。组织阅读与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阅读所得应用于日常生活,如根据《昆虫记》进行昆虫观察,根据《汤姆索亚历险记》设计户外探险活动等。通过跨学科阅读路径探索,学生获得更加立体、丰富阅读体验,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现知识迁移与应用,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结论: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构建应坚持系统性、趣味性、实践性原则,通过夯实基础、激发兴趣、深化实践三个维度全面推进。研究表明,有效梳理阅读策略、整合文本资源、建立阅读档案能为整本书阅读提供扎实知识支撑;多元化阅读活动设计、互动式阅读空间创设、阅读仪式感引入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良好阅读氛围;项目式阅读任务推行、多维评价体系构建、跨学科阅读路径融合能深化阅读实践,提升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彭小珊.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C]//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2024:1-2.
[2] 吴晓攀. 整本书阅读理念驱动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简析[J]. 甘肃教育研究,2024(17):88-90.
[3] 康家慧.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D]. 江苏:江苏大学,2020.
[4] 刘泽. 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J]. 新课程导学,2024(21):95-98.
[5] 马鑫.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 智慧少年,2024(2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