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协同心理护理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呼吸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

戴彦霞

江苏 淮安 河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护理部 江苏 淮安 223200

摘要:目的:分析协同心理护理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呼吸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时间为:2024年1月—2024年12月,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协同心理护理,对比呼吸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协同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协同心理护理;呼吸功能;护理满意度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这种疾病的病程相对较长,很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随着医学模式逐步朝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以及康复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变得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等机制对呼吸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3]。协同心理护理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着重突出医护人员、患者以及其家属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借助心理支持、情绪疏导等途径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推动患者康复进程[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7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时间跨度为2024年1月—2024年12月,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5-70岁之间,平均(58.5±6.2)岁。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42-72岁之间,平均(59.2±5.8)岁。

对比一般资料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如深呼吸后屏气3~5秒,然后用力咳出痰液。按照医嘱准确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等,确保患者正确用药。

观察组实施协同心理护理:(1)心理评估:责任护士与心理咨询师协同合作,于患者入院后的24小时之内,对患者展开全面的心理评估工作,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性格特点、家庭环境以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情况,以此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提供相应依据。(2)心理支持与疏导: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理解患者的感受,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针对患者存在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疏导。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偏差,引导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例如,向患者讲解慢性支气管炎虽然是慢性疾病,但通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多关心、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家庭支持。向家属强调家庭支持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照顾。(3)放松训练: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冥想训练等,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通过放松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促进身心放松。(4)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相结合:在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将疾病知识与心理调适方法相结合。例如,在讲解疾病治疗方案时,同时向患者介绍如何应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5)定期随访与心理指导:患者出院后,协同护理团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和康复建议,及时解决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3观察指标

对比呼吸功能指标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以(x±s)表示连续性变量资料,行t检验;用(n,%)表示定性资料,行X2检验,由SPSS25.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结果为P<0.05时差异显著。

2结果

2.1呼吸功能指标对比

护理后呼吸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护理后呼吸功能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升。这说明协同心理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效果。协同心理护理通过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和认知行为干预等手段,及时识别并干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缓解心理压力,进而有助于呼吸系统的功能恢复[5]。协同心理护理模式强调家庭成员的参与以及医护人员间的密切协作,通过有效沟通和情感支持,形成“患者—家庭—医护人员”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这种多维度的支持体系,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增强了其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协同心理护理作为一种融合心理支持、家庭协作和系统干预的综合护理模式,能够在提升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呼吸功能的同时,提高其护理满意度。该模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与应用,为慢性病护理质量的提升提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宝英,章范范,李潇玲,曹津,陈燕,陈林.系统性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睡眠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4,11(12):2802-2805.

[2]张倩倩.焦点式心理护理联合短周期健康行为干预在女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4,3(18):131-134.

[3]刘琴,李党根.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18):136-139.

[4]周琴.焦点式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高血压患者SAS评分及遵医行为的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25):33-35.

[5]尚亚娟,屈媛媛.双模式健康教育结合焦点式心理护理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23):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