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损伤患者神经外科亚低温护理应用效果探索
李中华 马琳 顾珺
新疆军区总医院 830000
引言
脑干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急重症,因脑干包含呼吸、循环等生命中枢,损伤后易出现颅内压升高、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紊乱,死亡率高达 40%-50%⨀ 。亚低温治疗(核心体温维持在 32-35℃)通过降低脑代谢率、减少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抑制脑水肿等机制,已成为脑干损伤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但临床实践中,亚低温护理常因温度控制不精准、复温速度过快、并发症预防不足等问题影响疗效 —— 研究显示,非标准化亚低温护理可使治疗有效率降低 25% ,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 3 倍。基于此,本研究构建脑干损伤患者亚低温标准化护理方案,通过临床对照试验验证其效果,为提升护理质量提供实践参考。
一、亚低温护理方案的构建
(一)精准降温阶段护理
降温时机与速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需在损伤后 6 小时内启动 “阶梯式降温”。采用 “冰毯 + 冰帽 + 静脉低温输液” 联合降温:冰毯设定初始温度 30% ,冰帽覆盖前额及枕部(避免耳廓冻伤),同时输注 4℃生理盐水(速率 50ml/h ,总量不超过 500ml )。降温过程中每 15 分钟监测核心体温(以直肠温度或肺动脉温度为准),目标在 2-4 小时内将核心体温降至 34-35∘C (避免低于 32% 以防心律失常)。降温期间同步监测颅内压(维持 <20mmHg ),若颅内压持续升高 >25mmHg ,配合医师使用甘露醇( 0.5g/kg ),并调整冰毯温度至 28°C 加速降温。
(二)恒温维持阶段护理
恒温维持阶段(通常持续 24-72 小时)以 “稳定温控、预防波动” 为核心。将核心体温维持在 34±0.5C ,冰毯温度根据核心体温动态调整(温差控制在2-3C ),每 30 分钟记录体温及生命体征。加强脑功能监测:通过脑电图(EEG)观察脑电活动(避免出现爆发抑制波形),每日评估 GCS 评分(重点关注睁眼及肢体活动反应)。同时实施脑保护措施:保持床头抬高 15-30∘ (促进脑静脉回流),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SpO₂) ⩾95%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35-45mmHg(避免脑缺氧或脑血管扩张),每 6 小时监测血气分析并调整呼吸机参数。
(三)缓慢复温阶段护理
复温不当易引发颅内压反跳及脑水肿,需遵循 “循序渐进” 原则。复温速度控制在 0.5-1℃ / 天,首先停用冰毯冰帽,通过调节室温(维持 24-26℃)自然复温;若 4 小时后体温上升 <0.5% ,可使用暖风毯(设定 37% )辅助复温。复温期间每小时监测核心体温,直至恢复至 36.5-37℃并稳定 24 小时。同步监测颅内压及脑代谢指标(如乳酸清除率),若出现颅内压 >20mmHg ,暂停复温并延长恒温时间。复温后继续观察 72 小时,警惕迟发性脑水肿(表现为头痛、呕吐、GCS 评分下降)。
二、亚低温护理实施的关键要点
(一)并发症预防与干预
亚低温治疗易引发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及电解质紊乱,需建立 “预警- 干预” 机制。心律失常预防:降温期间每小时监测心电图(重点关注心率及QT 间期),维持心率 60-100 次 / 分;若出现心动过缓( <50 次 / 分),暂停降温并静脉注射阿托品( 0.5mg )。凝血功能保护:每日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避免体温 <34% (低温可抑制凝血因子活性);若 PT 延长 >3 秒,补充新鲜冰冻血浆( 10-15ml/kg )。电解质管理:每 4 小时监测血钾(维持 3.5-5.5mmol/L ),低温期易出现低钾血症(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需静脉补钾(浓度 ⩽0.3% );复温期警惕高钾血症(细胞内钾释放),必要时使用利尿剂促进排泄。
(二)基础护理强化
亚低温患者抵抗力降低,需加强基础护理预防继发感染。皮肤护理:每 2小时翻身 1 次(避免压疮),冰毯接触部位垫透气棉垫(预防冻伤),每日用温水擦浴(水温 38-40℃)并涂抹润肤霜。呼吸道护理:保持气道湿化(呼吸机湿化温度 37% ),每 4 小时翻身拍背、吸痰(吸痰前后高浓度吸氧 2 分钟),每周更换呼吸机管路,痰培养阳性时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营养支持:降温期采用肠内营养(鼻饲短肽制剂,速率 30-50ml/h ),热量供给 15-20kcal/(kg・d);复温后逐渐增加至 25-30kcal/(kg・d),监测腹内压(维持 <12mmHg )避免喂养不耐受。
(三)多学科协同管理
构建 “护士 - 医师 - 康复师” 协同团队:护士负责体温调控、并发症监测及基础护理,每 8 小时向团队汇报病情;医师根据颅内压及脑功能调整亚低温参数(如延长或缩短恒温时间);康复师在恒温期开始肢体被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每日 2 次,每次 30 分钟(活动强度以不引起颅内压升高为限)。建立每日病例讨论制度,针对高风险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龄)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维持 8-10mmol/L ),避免低温加重糖代谢紊乱。
三、亚低温护理的临床效果验证
(一)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观察组 30 例患者中,治疗 72 小时后 GCS 评分( 8.6±1.5 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6.3±1.2 分),其中观察组 GCS 评分 ⩾8 分者 18 例( 60.0% ),对照组仅9 例( 30.0% )。影像学检查显示,观察组脑水肿消退时间( 4.2±1.1 天)短于对照组( 6.8±1.5 天),提示亚低温护理可促进脑功能恢复。
(二)并发症与住院结局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3.3% (4/30),其中心律失常 1 例、肺部感染 2 例、电解质紊乱 1 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0.0% (12/30),心律失常 4 例、肺部感染 5 例、电解质紊乱 3 例,两组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 21.5±3.2 天)较对照组( 28.7±4.1 天)缩短,且家属满意度( 90.0% )高于对照组( 66.7% )。
(三)安全性评价
观察组降温期最低体温 33.2cC ,未出现 <32C 的情况;复温速度平均 0.8qC /天,无 1 例出现颅内压反跳( >25mmHg )。对照组因未实施精准温控,3 例出现体温过低( <32∘C ),5 例复温速度 >1.5qC/ 天,其中 2 例引发颅内压反跳需二次降颅压治疗。
结论
脑干损伤患者亚低温护理通过精准降温、恒温维持及缓慢复温的标准化流程,结合并发症预防、基础护理强化及多学科协同,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意识状态,减少心律失常、感染等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该护理方案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温度精准调控与系统护理干预,最大化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同时规避潜在风险。未来可结合智能温控设备(如闭环体温调节系统)进一步提升护理精准度,为脑干损伤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高智慧 , 王琦 . 分析重型颅脑创伤术前继发瞳孔散大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J]. 大医生 ,2025,10(06):107-110.
[2] 潘娜 . 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的急诊护士目标温度管理培训方案的构建[D]. 青岛大学 , 2024.
[3] 文希. 促醒针法调控Orexin 蛋白改善颅脑外伤后昏迷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 [D]. 广州中医药大学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