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从桃花源看桃木文化

作者

王进

延边大学 吉林延边 133000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期正是志怪小说的产生与流行阶段,其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些许影响。《桃花源记》以其优美的语言及生动的图景一直流传至今并为后人所称道,其中所蕴含的桃木文化更是我国所独有的。我国的历史文学中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便是“桃”桃所表达的意蕴也是多种多样的。本节主要探究桃“花”之美以及“木”辟邪。中国古代文籍中《诗经》、《山海经》、《左转》、《封神演义》等都有关于桃文化的记叙。

(一)桃“花”之美

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桃花的形象。《桃夭》一文中“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1]此诗中将女子与桃花做对比,盛开的桃花正符合青春靓丽的女子形象,这也是桃花第一次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突出女性的形象。

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当中“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此句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景色宜人,自然淳朴,令人向往。此后“桃花源”也便成了人们心中神往的美好,时至今日“桃花源”仍然是人们所追求的。李贺的《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3]在这个地方,桃花有了别样的名字——红雨。周朴的《桃花》:“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4]”春色里,在百花盛开之前桃花便已绽放出明媚美丽。吴融的《桃花》:“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5]娇艳烂漫的桃花仿佛是枝条上燃烧的朱砂。到了明代,唐伯虎仍作《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6]来表达对桃花的喜爱。诗人对桃花的喜爱实际上也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有桃花的地方便是美好的。

(二)桃“果”养生

桃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果在“桃、李、杏、枣、栗”中称之为五果之首。《周礼·天官》载:“馈食之遵,其实枣、栗、桃”[7],《史记·穆天子传》“穆天子西会王母,西王母飨周穆王的就是桃子。”[8]西王母又称金母、金母元君,人间俗称王母娘娘。在神话传说中,农历的三月三日为西王母寿辰,当天西王母大开盛筵,以蟠桃为主食,宴请众仙,众仙赶来为她祝寿,称为蟠桃会。而蟠桃树枝桠蟠曲,三千年结果一次,乃仙宫极品珍果。《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方士为汉武帝取来的海外鲜果也是桃子”[9]。宋元明时期,诸多文学家皆以西王母蟠桃会为题材,将其写入小说、戏曲中。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二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金元院本有《王母祝寿》一本,《蟠桃会》一本,《瑶池会》一本。元钟嗣成、明朱有炖俱有《蟠桃会》杂剧,情节皆类似。”[10]如朱有炖《群仙庆寿蟠桃会》,“内容谓瑶池蟠桃结实,西王母召东华、南极、八仙,以及人间香山九老,洛下耆英等,开蟠桃大会”[11]。《西游记》所写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故事,亦据此演化而来。从以上故事可以看出,桃一直作为一种长寿水果被大家认可。

(三)桃“木”辟邪

在古代的中国,桃木一直被称为“仙木”、“五木之精”。《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令作桃梗人着门,以厌邪,此仙木也。”[12]、“桃花绶,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著门上,压邪气,此仙木也。”[13]从中不难得出桃木可以驱制鬼邪,在中国的许多神话传说中也有与桃木可辟邪的有关记载。《山海经》“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14]三千里桃树林,东北方位有一鬼门,郁垒及神荼便是用桃枝制鬼邪,后来民间用桃木板雕刻出二者模样,至于门户,用以辟邪。此便是最早的门神。《淮南子·诠言》“羿死于桃口”。东汉许慎注:“口,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15]试问,羿都能被桃木棒所击杀,那普通的鬼邪不就更加畏惧桃木了吗?《封神演义》中,姜尚用桃木剑,使得妲己终现原形而诛之。《左转》“鲁襄公夜遇凶鬼,取桃荆御之”。[16]在我国桃木避邪的说法历史悠远。《辞源》“古时刻桃木人,立于户中以避邪。”[17]在汉朝之时,有刻桃印挂于户懋,当时称之为桃印,现今在西南某些较为落后的山村还能见到。《后汉书仪志》中“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如法,以施门户。”[18]宋代之时有刻神荼、郁垒二神像,或只写二者大名于门板之上,也称“桃符”或叫“门神”,时至今日在山区的村落中仍然有贴二神像于大门之上用以辟邪,部分地区在乡镇,乃至于城区中仍然可见。三国时期,枭雄曹操,三十岁患有头疼病,久治而不能愈,后悬桃木剑于室,其病不治而愈。虽然以上只是各种传说,但“桃木辟邪”的民俗在民间却是一直传承。《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我国古代桃木乃是辟邪之物,这么大面积的桃林,存在于深山之中,而且林中没有一棵杂树,显然可以揣摩有专人维护。此景像极了《山海经》中郁垒与神荼守护之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在堪舆学中,面山靠水本来就是不可多得的墓葬风水宝地,加上这一片可以用来镇压隔绝阴邪之气的桃林,也就不难推测出“桃花源”之玄。

参考文献:

[1]姚力,刘坚主编. 中国诗词文赋名句全书[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1992.07.

[2]曾孜荣. 桃花源记[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06.

[3]康林主编. 妙引唐诗好口才[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9.03.

[4]张智中. 唐诗绝句英译 800 首 中英对照[M]. 2019.

[5]周振甫主编. 唐诗宋词元曲全集 全唐诗 第 13 册[M]. 1999.

[6]唐寅.桃花庵歌[J].学语文,2015,(第 5 期).

[7]周礼总义 卷 1 天官宫正 1-2[M].

[8]胡怀琛选注;卢福咸校订. 史记[M]. 武汉:崇文书局, 2014.09.

[9]司马迁著. 史记会注考证 3 卷 12 孝武本纪第 12-卷 15 六国年表第三[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9.01.

[10]庄一拂编著.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明)周王诚斋撰.群仙庆寿蟠桃会[M].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 1957-1958.

[12]李昉著. 太平御览[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04.

[13](唐)欧阳询.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 11 类书类 艺文类聚 卷 86-卷 87[M].

[14](晋)郭璞注;(清)郝懿行笺疏;沈海波校点. 山海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04.

[15](西汉)刘安等著. 淮南子[M]. 长沙:岳麓书社, 2015.02.

[16]李梦生撰. 左转译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7]广东、广西、湖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修订组. 辞源 修订本 2[M]. 商务印书馆, 1918.10.

[18](南朝宋)范晔著. 后汉书[M].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6.12.

作者简介:王进,男,彝族,贵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