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思想中的政治价值
王进
延边大学 吉林延边 133000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传承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仁”作为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具有人文特色的重要思想,体现着人文关怀与社会伦理价值。
屈万里考察“仁”字意义时有提到,一部诗经只有两个仁字:“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卢令令,其人美且仁。”两个仁字皆与打猎有关,通常仅作“厚道”“慈善”解释。[3]可见,在早在西周之时便已出现“仁”字,但无特殊之义。后来,是孔子将朴素的古典人道主义的精神内涵赋予“仁”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仁”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4]其中对“二”的解释,郑玄注云:“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5]所谓“相人偶”即所有人都应以富于良知的情意相互尊重、相互对待,可以理解为“相亲相爱”之意,也即是“谐和耦俱、彼此亲密之辞也”。[6]由此可见,“仁”亦有“兼爱”“博爱”之意,其源点是依存于人们自然存在的血缘之中的情感,具有“孝悌”观念。《论语》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7]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8]可见,“仁”的观念自开始之初便是脱源于亲属之间存在的“仁爱”之情,自然便具有“慈爱”之意,推此及广,后来便上升为人类之中普遍存在的人类之爱,即做到待人需恭敬有礼。此后,孟子于此基础上,对“仁”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与发展,孟子通过对“仁”这一思想的推广,使得人与人之间和善相对,从而达到天下无争端的高度。在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仁”的文化内涵也在不停的发展而适应与时代的需要,其根据人、事、时、情的不同,在不同的时空中被赋予了不同的解读,在当今新时代更是体现着其独特价值。
儒家仁爱思想在政治上集中表现为“仁政”“德治”。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自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强调为政者首先要修身立德、言行端正,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需要比普通百姓具有更高的道德品质和为政思想,修己才能安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9]为政者修身的政治作用就是“以安百姓”,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0]的作用。这里“仁”的主张就是“仁者爱人”,这要求作为统治者是上层需要体察民情。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的要求。同时,这也表明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2]的要义,孔子认为,君主如果用道德来治国理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别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在这里,孔子将治理天下时,施行“德治”的君主比喻为北辰,进一步突出了在治国理政中“仁”的重要性,这也体现了“仁”在政治上的表现为“德”。管理者应该运用“德治”来治理人民,只有通过“德治”来管理人民,人民才会坚定的拱卫统治者,这便是“众星拱之”。这一思想便是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原则,是儒家推崇的治世手段。此外,治世者更需要自己以身作则,需要先修身,用自己本身的美德来给百姓作模范作用,用自己的美德教化百姓,只有这样才能在治理国家中不需要通过繁杂的手段便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3]在这里,孔子认为,对人民处以严厉的刑罚,虽然能够在一时制止人民中存在的一些不当行为,但在根源上却解决不了实际存在的问题,这便只是治一时的作用。所以,单靠严厉的刑罚是不能在根源上保证人民对当下的社会秩序起到认同作用的。但是,运用道德教化的作用便可以在刑罚所不能够之处起到补充作用,可以使得人民自发的认同与维护社会公德,这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儒家“仁爱”观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统治者通过施行“仁政”从而达到“天下平”的高度,在这之中最主要的便是将“爱民”的观念放在首位。
孟子提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4]可以看出,孟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再一次的强调了“仁”这一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其认为,统治者只有通过施行“仁政”其御下的人民才能够休养生息,其统御的军队才能够无往不利,最后达到“仁者无敌”,如此不仅可以在内部“治国”,还可以使天下归顺,以致“平天下”。其还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认为民贵君轻,应以人为本。任何一个政权的建立与巩固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人民与国家是鱼和水的关系,关系密切。根据人民的意愿去治理社会和治理国家,这是能否使得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个民意就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15]君王应该得到百姓的拥护,想得天下,就要先得其民,得其民就要得其心,得其心就要“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16]”也就是要解决百姓合理的需求,不能给百姓强加使其所感到厌恶的事。这种民本思想有助于民族团结、政权巩固。这种群众价值既警醒执政者重视民本、民生和民意,又为中华民族不断融合提供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发展打上了烙印,并逐渐成为我们的民族特征、文化心态、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李莉,等.普通高等教育通识类课程精品系列 劳动教育[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10:60.
[2]肖铮,张志雄. 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理念研究[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04:182.
[3]屈万里 .仁字涵义之史的观察[J].民主评论,1954, 5(23):702.
[4]许慎撰.唐译编. 图解说文解字[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4.0
[5]郑玄注 .礼记·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1963:58.
[6]谢清果 .华夏自我传播的理论建构[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20:161.
[7]高云. 伦理的力量 先秦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
[8]吴迎君. 《孟子》名句[M]. 成都:天地出版社, 2009.07:16.
[9]徐恩恕. 《论语》伴我行[M].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11:211.
[10]蔡志忠. 蔡志忠国学漫画·成语典故系列 论语 古文对照全彩大字版[M]. 中国出版集团;北京:现代出版社, 2023.04:98.
[11]蔡志忠. 蔡志忠国学漫画·成语典故系列 论语 古文对照全彩大字版[M]. 中国出版集团;北京:现代出版社, 2023.04:97.
[12]栾锦秀. 咬文嚼字读《论语》[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07:20.
[13]栾锦秀. 咬文嚼字读《论语》[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07:24.
[14]天宜. 孟子浅释[M]. 济南:齐鲁书社, 2013.11:88.
[15]吴迎君. 《孟子》名句[M]. 成都:天地出版社, 2009.07:22
[16](战国)孟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 孟子[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8.02:95.
作者简介:王进,男,彝族,贵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