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启·能增:小学低段音乐多觉联动课堂实践研究

作者

柳悦

丹阳市吴塘实验学校 212300

一、小学低段音乐多觉联动课堂构建意义

基于多觉联动的小学低年段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开展,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满足了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低年段的学生正处于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的发展关键期,他们比之成人和高年段的学生更容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到动觉等多种感官的感知体验来获得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多觉联动的课堂教学,不仅更能够深入感知形象、生动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使其专注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都得到提升,而且使得以往的课堂教学仅通过“听唱”这一有限的途径学习和研究被有效打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得以彰显,从而使教育教学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审美情趣得到发展,具备现实意义。

二、小学低段音乐多觉联动课堂构建难点

小学低段多觉联动课堂在实际搭建过程中存在若干难点,低段孩子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在一定短的时间内,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官参与很容易会受到其他的干扰,对于老师来说如何在低段课堂中恰当掌握多觉参与,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又不致引起参与感的不适,是搭建小学低段多觉课堂中的问题之一;对于教师而言,自身的能力不足、经验不足,需要做到一方面将音乐知识进行讲解,另一方面还需要适时地进行学生的视觉、行动、触觉等参与,需要对老师自身的能力素养和课程创新思维有一定要求;另外从客观环境上来看教学器材及物质条件也会制约课堂的搭建,因为多觉联动需要有一定的教具、空间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辅助等等,这些基本的问题是大部分小学没有完善的音乐教室存在的弊端之一,由此也会影响教师课堂模式的发挥。学生多觉课堂的评价机制没有完善起来,不能量化多觉参与情况的考评,导致对于孩子教学结果的跟踪以及反馈使老师们难以把握。

三、小学低段音乐多觉联动课堂构建策略

(一)智启思维桥梁,激活音乐潜能

教师要遵循学生主体思维的原则,为知识与感官感受之间建立媒介。在课堂教学中,多问思考性的问题,提出不同类型的任务,让学生努力思考乐音要素之间的关联与表达方式,做到学生思维过程与感受相互促进。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语言动作与视觉提示,促使学生基于听觉感受的同时建立线索,让学生在感受的感官基础上产生乐曲结构、节奏、感情的更多感知,在此认知水平上去推动学生能力的打开,锻炼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认知的迁移过程,为完成下面多觉的融合而进行联动整合做好铺垫。

例如在《用包子 剪子 锤》教学环节里,在音乐课中,教师通过歌曲的旋律起伏和节奏变化,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趣味性和强弱节奏差异。课堂设计以游戏为主线,将音乐节奏与“包子、剪子、锤”的动作结合:教师先示范不同节奏下“包子”“剪子”“锤”的手势和动作,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出对应动作,边拍手、跺脚或使用小打击乐器配合节奏。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动作接龙”,通过观察同伴动作判断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并即时模仿和回应。视觉、听觉和动觉的结合使学生在游戏中主动探索音乐规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作与音乐情绪的联系,分析节奏变化的特点。在这种多觉参与下,学生能够自主辨识旋律和节奏,情感表达自然流露,激发音乐创造力与思维活力,为后续多觉联动的复杂活动建立认知和感官基础,同时增强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

(二)体验探索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由感官主导进行自主学习,在设计中应强调学生进行音乐听赏活动、动觉操作活动及运动律动体验,进而感悟、内化音乐,通过提出开放性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规律、建立学习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判断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应更多地回归到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上,借助有效的反馈来促成和引导学生活力四射的学习效果。本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得到均衡和发展的同时,实现对多觉联动课堂的践行。

例如,在《敲小鼓》这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敲击小鼓感受不同力度和节奏的变化,模仿音乐中快慢、强弱的节奏型;学生在击打过程中,结合口头发声或拍手进行节奏呼应,同时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轻重与情感起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聆听和操作,帮助他们在动觉、听觉和视觉的多感官体验中理解旋律与节奏之间的关系,体会音乐情绪的表达方式。课堂中设置小组互动环节,让学生互相观察和模仿同伴的击打方式,并尝试根据音乐节奏进行创意变化。教师在评价环节中关注学生节奏感知、情感表达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通过及时反馈和引导总结规律,增强学生注意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获得音乐知识,更在动手、动口、动眼的实践中培养想象力、编创力和审美力,实现音乐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全身心感官动,促知觉协调合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合理安排学生的感官调动,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动觉有机结合开展学习活动,同时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感知的节奏、音乐细节以及空间等感受并配合使用,从整体设计安排活动的步骤和过程,并在活动中发挥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听、视、触、动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协调各自所获得的感知、完成相互之间渗透与连接,从而促使学生内在知觉感受被调动出来并建立起来,并在教师的适时调整中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运用。

例如,在《拍手唱歌笑呵呵》这节课程中,教师应设计多维度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视、听、口、手、足等多种感官去感受旋律与节奏。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跟随歌曲拍手、轻声哼唱、用手势表示音高变化、随音乐进行身体律动和节奏模仿,形成多觉联动体验。教师通过观察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动觉、听觉和视觉的互动中理解旋律结构、节奏特点及情感表达方式,促进感官之间的协调整合。多觉参与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深入体会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律动美,增强情感表达能力,同时培养身体协调性、注意力和动作反应能力。通过这种全身心的参与,学生不仅在动作中学习音乐知识,还能在动中理解和表现音乐,实现听、看、动、唱的身心合一与综合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围绕如何搭建小学低段音乐多觉联动课堂的实践路径与思路展开,着力体现基于“智启•能增”理念对小学低段音乐多觉联动课堂的研究与探索。多觉联动下的音乐课堂让视听触动多种感官,使学生在体验音乐中感悟、发现和表现音乐的要素,在“动”中实现视听触动多重感官并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音乐体验中认知与激发音乐感知、音乐创造、合作意识与审美表现的核心素养。这些教学策略为小学低年级音乐活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铭.基于多觉联动教学法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5,(13):100-102.

[2]郭江波.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多觉联动”培养学生乐感的实践[J].新教师,2025,(04):93-94.

[3]马晓菲.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音乐多觉联动创意教学实践[J].陶行知学刊,2025,(0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