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泸州地域文化的IP形象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冯殊钥

四川传媒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745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浪潮冲击下,地域文化如何保持独特性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已成为城市品牌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议题。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坐拥"中国酒城"的金字招牌,孕育了以酒文化为内核,红色文化、长江文化、非遗文化等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泸州在 IP 形象设计领域进行了系列探索,从基于"麒麟温酒器"文物开发的 IP1.0 版本,到融合宋代服饰与龙文化元素的 2.0 升级版,再到"圆宝"桂圆熊 IP,均体现了地域文化 IP 化的实践成果。然而,相较于北京故宫、成都熊猫等成熟 IP,泸州地域文化 IP 仍存在辨识度不足、产业链短缺、传播碎片化等问题,亟需系统化的设计策略指导。本文立足设计学、文化传播学交叉视角,采用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跨学科研究法,旨在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深度挖掘泸州文化资源并转化为视觉符号;二是如何设计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审美的 IP 形象;三是如何构建 IP 赋能产业的长效机制。

一、泸州地域文化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泸州作为川南文化重镇,其地域文化呈现出多元交融、层次丰富的鲜明特征。基于泸州文化生态的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可将其地域文化资源划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1.1 酒文化:从物质遗产到精神标识

泸州酒文化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千年传承的历史纵深。物质层面,现存1573 国宝窖池群是"中国白酒活态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其持续使用400 多年的古窖池被誉为"中国第一窖"。与之相伴的酿酒器具同样具有 IP 开发价值,如汉代"麒麟温酒器"将神话瑞兽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已成为泸州酒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技艺层面,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泥窖发酵""固态蒸馏"等独特工艺,其流程可视化为 IP 设计的动作语言[1]。精神层面,酒文化塑造了泸州人"耿直豪爽"的性格特质,这种"醉美"人文气质可通过 IP 形象的表情、姿态等视觉要素外化呈现。

1.2 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当代叙事

作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重要发生地,泸州红色文化蕴含着坚韧不拔、智勇坚定的精神密码。叙永县川南游击纵队在1935-1937 年间开展的武装斗争,展现了"孤军奋战牵制强敌"的革命英雄主义。这些史实可通过IP 形象的故事设定进行场景化再现,如设计游击队员造型的 IP 角色,配以木格倒苗寨背景叙事。在载体资源方面,太平古镇、鸡鸣三省会议旧址等革命遗址构成红色 IP 的空间矩阵,而《赤水河上的密电码》等红色剧目则提供了 IP 人格化的艺术参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泸州正着力打造"会讲故事的长征路",通过沉浸式演出、研学路线等创新形式,为红色 IP 注入年轻化表达。这种将厚重历史转化为轻量化体验的思路,正是红色文化 IP设计的突破口。

1.3 非遗与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技艺瑰宝

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百余项,其技艺精髓与美学基因可为 IP 设计提供原生创意素材。如泸县鼓书作为汉族民间曲艺的活化石,兼具"跳进跳出"的表演特色与"四季调"的音乐韵律,这种动态艺术语言可转化为 IP的交互行为设计。石桥板凳龙"飞龙出洞"等20 余种套路,则蕴含了龙文化 IP 的动作数据库。泸州民俗文化具有跨界融合的显著特征,如泸县石雕技艺与龙脑桥建筑艺术的结合,创造出"龙衔珠"的声景互动奇迹。这种技艺间的杂交创新,为 IP 设计提供了"传统技艺+现代审美"的方法论启示。

1.4 生态文化:山水城市的绿色表达

地处长江与沱江交汇处的泸州,享有"国家森林城市"的美誉,其生态资源构成 IP 设计的自然底色。张坝桂圆林作为北回归线上最大古桂圆林,300 年树龄的"桂圆王"可抽象为 IP 的植物图腾;合江荔枝"十二金钗"品种群,为 IP 角色体系提供了拟人化参照。泸州生态文化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如龙脑桥通过石龙嘴内滚珠设计实现水位预警功能,这种实用美学思想对 IP 的功能性设计具有启示意义。黄荆老林原始生态、纳溪竹海等绿色地标,则可构建 IP 的沉浸式故事场景,强化受众的空间认同。

二、泸州地域文化 IP 形象的设计方法论

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与传播影响力的 IP 形象,需要建立系统化的设计方法论。基于泸州现有 IP 案例的分析与设计理论的整合,本部分构建了"符号提取-形象建构-场景应用"的三阶设计模型,为地域文化 IP 开发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2.1 文化符号的挖掘与提炼技术

地域文化 IP 设计的首要环节是从庞杂的文化资源中提取核心符号,实现文化基因的视觉化转译。泸州麒麟温酒器 IP 的开发案例显示,设计团队从文物原型中抽离出祥云眉、垂耳、铜扣等特色元素,通过符号的选择性组合,既保持文物识别特征,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这种符号提炼技术可扩展为"三维度挖掘法":在物质维度,聚焦具有地域标志性的器物(如分水油纸伞)、建筑(如龙脑桥)、自然物(如桂圆)[2];在行为维度,捕捉酿酒工艺、板凳龙舞等动态过程;在精神维度,转化"耿直豪爽"的性格特质、"智勇坚定"的革命精神等抽象概念。

2.2 IP 形象的结构化设计体系

成功的 IP 形象需要构建角色生态与风格谱系,满足不同场景的传播需求。泸州麒麟 IP2.0 版突破单一动物形象,创新采用"人物+动物"双角色模式。这种"双核驱动"结构既保留了文化深度,又拓展了应用场景,为地域IP 提供了分层设计范式。在形象风格维度,设计实践中应根据目标受众选择主导风格,需建立从写实到抽象的光谱体系。泸州现有 IP 案例显示三种典型风格:① 文化复原型—如麒麟温酒器 1.0 版严格遵循文物造型,强调历史真实;② 创意混搭型—如2.0 版将城市 LOGO、诗句等多元元素有机融合,体现文化杂交;③ 时尚萌趣型—如"圆宝"小熊通过 Q 版比例与鲜明色块吸引年轻群体。

2.3 时代性表达的创新路径

让传统文化 IP"活"在当下,需要科技赋能与潮流语言的双重驱动。青年亚文化为 IP 时代性提供语料库,可持续设计理念正成为 IP 时代性的新维度。泸州在数字文创领域的探索显示:利用 3D 建模技术对宋代石刻人物进行动态复原,使静态文物转化为生动 IP;AR 技术让麒麟温酒器纹饰在手机端互动展示,增强参与感。未来可探索"元宇宙 IP"方向,如将张坝桂圆林打造为数字孪生场景,用户通过虚拟化身与 IP 角色互动,实现文化体验的沉浸式升级。

三、泸州文化 IP 的应用策略与产业融合

3.1 多维度传播场景构建

地域文化 IP 的生命力在于全场景渗透,使文化符号融入受众的日常生活与消费空间。沉浸式体验是提升 IP传播深度的关键,泸州麒麟 IP2.0 通过线上官方网站、APP 嵌入动画和互动游戏,线下干道、广场设置主题景观,这种"虚拟+实体"的矩阵布局极大提升了 IP 曝光率。具体可拓展五大场景:① 数字媒体场景—开发 IP 短视频、表情包,借助线上平台实现裂变传播;② 城市公共空间—将 IP 形象转化为交通枢纽导视系统、市政设施装饰;③ 节庆活动场景—如中国国际酒博会期间打造 IP 主题展区;④ 教育研学场景—开发红色 IP 教材教具,用于四渡赤水分院干部培训;⑤ 商业消费场景—在"山河明月·醉酒城"等文旅项目中植入 IP 互动体验。这种感官融合设计

使 IP 传播从信息传递升级为情感共鸣。

3.2 文创产业链的 IP 赋能模式

IP 价值实现的核心在于构建衍生体系,形成"形象-产品-产业"的价值链。泸州现有案例提供了三种范式:①单品引爆模式—如麒麟温酒器文创通过酒博会一炮而红;② 系列衍生模式—如"圆宝"IP 延伸出农产品包装、插画等产品线;③ 跨界联名模式—如先市酱油开发"酱油冰淇淋"的思路,可迁移为 IP 与白酒、荔枝等特产的联名设计。特别在农产品领域,可打造"泸州 IP 矩阵"—桂圆用"圆宝"、荔枝用"妃子笑"拟人 IP、白酒用"酒麒麟",通过品类专属 IP 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产业链延伸需要分层开发策略,遗迹 IP 授权体系的建立是产业化的制度保障,可进一步成立泸州文化 IP 运营中心,统一管理 IP 版权,通过分级授权(独家、非独家)实现商业化规范运作。

3.3 城市品牌协同发展机制

地域文化 IP 的最高形态是成为城市符号,与城市品牌建设形成战略协同。在治理维度,采用 IP 形象作为"城市管家",参与文明宣传等公益行动。这种深度植入策略使 IP 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文化基因。品牌协同需要视觉系统的统一,区域联动是品牌协同的新趋势。泸州可联合周边城市,将泸县板凳龙与铜梁焰火龙组合成"渝西龙舞 IP 联盟",共同开发文创产品、旅游线路。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下,这种跨域 IP 合作既能共享流量,又能凸显泸州文化特色。对于同质化较高的 IP(如各地红色 IP),可通过"精神细分"策略—聚焦"四渡赤水"的军事智慧而非泛化革命精神,建立差异化品牌认知。

四、问题反思与未来展望

4.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深度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张力是泸州 IP 设计面临的首要矛盾。案例分析显示,过于忠实文物原型的麒麟温酒器1.0 版在传播力上受限,而高度萌化的"圆宝"IP 虽受年轻人喜爱,却存在文化内涵浅表化风险。在产业链层面,短期行为制约 IP 价值的持续释放。泸州多数文化 IP 仍停留在形象设计阶段,缺乏系统化的衍生开发与长效运营机制。同时,IP 同质化现象同样值得警惕。调查发现,泸州现有文化 IP 中,动物形象占比过高,人物形象开发不足;在色彩应用上,多依赖酒红色、桂圆黄等固有符号,缺乏创新突破。这种创意雷同部分源于设计方法的路径依赖过度参照成功案例,未能充分挖掘泸州独有的"龙脑桥石雕""泸县鼓书"等小众文化资源。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设计过程中对泸州"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质把握不足,未能将汉、苗、彝等多民族文化碰撞产生的独特美学转化为 IP 设计语言。

4.2 优化路径与战略方向

面对上述问题,泸州地域文化 IP 设计需要构建螺旋上升的发展模型。在文化深度与市场接受的平衡上,可采纳"三层金字塔"策略:塔基为大众化 IP(如萌宠形象),负责流量吸引;塔身为细分领域 IP(如红色文化、非遗技艺),实现文化教育功能;塔尖为高冷文化 IP(如宋代石刻艺术),保持学术严谨性。这种分层运营模式,使不同层次的 IP 针对不同受众,避免单一形象承载过多功能导致的定位混乱。

突破同质化困局的关键在于在地性深挖与国际化表达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设计师需要深入泸州文化肌理,发现"非著名"但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如先市酱油"6000 口晒露缸"形成的视觉震撼,或泸县鼓书"跳进跳出"的表演特色,将这些"隐形遗产"转化为 IP 设计的独特语汇。另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科幻结合的做法,尝试创作"泸州酒文化太空歌剧"等跨界 IP,在文化碰撞中激发创新火花。

针对产业链短板,建议构建"IP 生态系统":上游加强文化研究,成立泸州文化 IP 研究院,系统梳理可开发资源;中游优化设计流程,建立"文化专家+设计师+商业机构"的共创机制;下游拓展变现渠道,探索 IP 数字资产化等新型模式。特别需要强化科技赋能,如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 IP 版权保护,通过元宇宙平台打造"数字泸州IP 馆",实现文化 IP 的永续利用与动态增值。

4.3 未来发展趋势前瞻

随着技术演进与消费升级,地域文化 IP 将呈现虚实共生的新形态。对泸州而言,可预见的趋势包括:① 数字孪生 IP—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将实体文物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 IP 形象;② AI 共创 IP—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泸州文化数据库自动生成 IP 变体方案,如输入"荔枝+宋代"关键词,输出荔枝仕女 IP 概念图;③ 沉浸式 IP体验—在张坝桂圆林等景区部署 AR 眼镜,游客可看到"桂圆精灵"IP 引导游览。这些技术应用不应是炫技工具,而需服务于文化深描,使受众在互动中理解泸州文化的多层内涵。

另一个重要趋势是 IP 社群化运营。未来的地域文化 IP 将不再是单向传播的符号,而成为连接文化认同的社交节点。泸州可培育"IP 共创社区",这种参与式文化生产,既能持续激活 IP 生命力,又能强化市民的地域认同感。从更宏阔的视角看,地域文化 IP 的终极价值在于文明对话。泸州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历史上就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其文化 IP 可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如通过"茶马古道 IP 计划","白酒之路"数字 IP 等,这种跨越地域与国界的 IP 叙事,使泸州文化从地方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五、结论

本研究以泸州地域文化为样本,系统探讨了 IP 形象设计的策略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地域文化 IP化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其成功依赖于文化深挖与现代表达的有机统一、形象设计与产业应用的系统协同。泸州案例揭示,酒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的 IP 开发,需要采取差异化的设计策略:酒文化 IP 应强调"器物精神+技艺可视化",红色文化 IP 需平衡"历史真实与情感共鸣",非遗文化 IP 则重在"活态传承+互动体验"。

地域文化 IP 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让抽象的精神价值"看得见",让分散的城市印象"聚起来"。未来地域文化 IP 发展将呈现"科技化、社群化、国际化"三大趋势,这对 IP 设计方法论提出新的要求。建议泸州从制度建设入手,成立文化 IP 发展专项基金,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三元开发模式;同时制定《泸州地域文化 IP 开发指南》,为设计实践提供标准规范。在学术层面,需进一步加强地域文化 IP 评价体系研究,建立包括文化准确性、市场接受度、产业带动性等维度的量化评估模型。

参考文献

[1]唐莉蓉,李宾.跨文化视角下泸酒文旅融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J].中国酿造,2023,42(08):266-271.

[2] 赵洁.“ 非遗+ 旅游” 发展现状与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以泸州非遗旅游资源为例[J]. 参花(上),2022,(06):56-58.

作者简介:

冯殊钥(1996.11—),女,汉族,籍贯:四川泸州人,艺术设计与动画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基金项目:校级横向科研项目“尧坝古镇 IP 形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