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PAG框架与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的适配性研究

作者

黄锦华

广州工商学院

一、APAG 框架的理论概述

APAG 框架是由美国作家 Dan Koe 提出,该框架由注意力(Attention)、视角(Perspective)、优势(Advantage)和游戏化(Gamify)四个部分组合构成。这一框架在写作中的应用是通过吸引关注,拓展思维,凸显价值,优化体验的四维逻辑实现作者与读者的有效互动。其核心逻辑与互动式教学强调师生互动,思维拓展和优化学生参与体验具有天然的适配性,为其应用于教育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ARCS 动机设计模型指出,激发学习动机的主要范畴之一是注意力。吸引并集中注意力是开展任何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APAG 框架充分关注注意力的维持,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动机。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认知活动是主体的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同的个体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思维过程,表现出个体差异或独特性(郑毓信,梁贯成,2002)。APAG 框架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它强调多元视角的提出,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发展元认知能力。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在某种水平上达成成就的判断和推测,而这种信心是个体自我调节系统的重要因素。APAG 框架与其高度契合,优势的展现能够进一步唤起期待,激发兴趣,这点恰恰利用了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响。在教育领域,学习者通过了解某个知识或技能所带来的优势时,内在学习动力会因此激发。游戏化能更好地适配 Z 世代学生的学习偏好,让互动由被动化为主动,降低互动焦虑。由此可见 APAG 框架除了能显著提升写作技能,其底层逻辑还可迁移到教育场景,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二、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作为本科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通识基础课程,对于人才培养和学生个人发展的作用尤为突出。《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核心价值兼顾了双重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工具性体现在该课程通过系统化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适配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发展需求。而人文性则凸显文化教育,实现育才与育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互动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机会较为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与人文性。

互动式教学将教学互动视为一种多维的交流和动态的交流过程,通过优化教学互动方式,调节互动效果,激发学习积极性,并形成全面且多层次的和谐互动,从而创造出一种有效的教学结构形式,以产生教学共鸣并提高教学效果(王华,2018)。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贯彻互动式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困境,如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出现分散,互动只停留在表面,难以持续型深入,互动视角过于单一等。而 APAG 框架为互动式教学提供系统化的设计思路调整,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孙仁霞(2025)指出,现今各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相似度较高,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尤其偏重对记忆性知识的考察而非综合素质的考查,师生互动不足,导致英语改革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层面。可见,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措施已刻不容缓。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深入结合 APAG 框架四个要点进行构建,能够在教学的过程强化学生批判思维、跨文化交际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落实贯彻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及人文性。

三、APAG 框架与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的适配性

3.1 注意力捕获

注意力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支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建议基础与提高目标级别的大学英语课程每周安排课时不少于 4 学时。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波动,若缺乏有效引导,容易造成互动回应浅层化甚至互动冷场,弱化学习效果。APAG 框架强调注意力捕获的重要性,为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可融入 APAG 框架导向的注意力捕获设计。在课前设置包含英语短情景视频的疑问式标题,激活学生注意力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在课前进行留置问题的交流互动。课中为避免互动中注意力分散导致学生回应浅层化,教师可进一步凝练重要知识点,设计交互教学活动,如探讨中西方民俗文化差异,可采纳动态任务切片法,将小组互动环节拆解为独立构思、配对分享、多人整合和跨组辩论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括,并分享见解,确保注意力聚焦于语言互动和思维锻炼。课后可布置注意力延续型作业,通过语言输出与互动反馈维持专注,确保师生、生生互动得到加强,践行互动式教学模式。融合了APAG 框架的大学英语互动式课堂通过持续性注意力唤起,既能破解长课时中注意力衰减的问题,又为课堂开展充分的良性互动奠定基础。

3.2 认知视角拓展

APAG 框架中视角要素鼓励多元视角的探讨,跳出单一认知,突破思维茧房,实现文化认知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与大学英语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性质高度契合,并且能有效地解决在互动式教学中,大学英语课堂只停留在表面语言交流而非挖掘深层认知的痛点。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在课堂的互动交流中进行“角色陈述”,通过角色代入跳出自身认知视角,发掘对立论点,结合个人经历发现问题核心痛点并探索解决路径,有助于认知维度的拓展。

3.3 优势显性化

凸显优势,能为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注入价值感和获得感。传统课堂中,逻辑表达和跨文化解读方面展现出的进步和成效较为难以察觉,容易造成优势隐性化。而在互动教学课堂中融入优势显性化设计,可以通过能力的评估和成果的转化,帮助学生从互动中将优势从隐形化作显性。如在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学中,教师通过将互动环节转化为可留存并展示的显性成果,学生能在课堂的跨文化交流中感知自身优势和文化传播价值,这些优势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3.4 游戏化赋能

APAG 框架中游戏化融入互动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以英语语言学习目标为核心,通过设置低压力的沉浸式互动场景,鼓励各个层次学生参与课堂互动,逐步建立开口自信,为深度语言互动铺设基础。通过游戏化赋能,学生能够参与情景模拟,答题闯关,词义盲盒等课堂知识小游戏,平衡学习与趣味之间的关系,降低互动的焦虑门槛。该融合充分体现了 APAG 框架与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在优化互动体验,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高适配性。

四、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 APAG 框架与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的适配性,依托 APAG 框架的系统性逻辑,为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的提升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助力大学英语课程发挥其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后续研究与实践中,教育者仍可继续推动 APAG 框架与互动式教学的有机融合,构建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学形态。

参考文献:

[1]孙仁霞.新文科背景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论坛,2025(7):112-114.

[2]王华.大学英语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法应用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3]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