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工业车间施工中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的协同施工技术研究

作者

王银俊

江苏迈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工业车间的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复杂,对施工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愈发严格。设备基础作为工业设备安装的关键支撑,主体结构则是车间稳定运行的核心框架,二者在施工过程中紧密关联、相互影响。传统施工模式下,常将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割裂进行,易出现施工进度不协调、精度偏差大、资源浪费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工业车间对施工质量和效率的需求。因此,开展工业车间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协同施工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协同施工理论基础、关键技术理论及保障体系理论的深入探讨,旨在为解决二者施工协同性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行的技术路径,推动工业车间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1 工业车间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协同施工的理论基础

1.1 协同施工理论的内涵与核心原则

协同施工理论源于系统工程思想,强调在施工过程中,将各关联施工环节视为有机整体,通过合理协调与整合,实现施工资源优化配置、施工流程顺畅衔接,最终达成工程目标。在工业车间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中,该理论的内涵体现在打破二者施工的独立界限,从项目整体视角出发,统筹规划施工方案、进度与资源分配。其核心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要求施工各环节围绕工程整体目标开展,避免局部利益优先;协同性原则,注重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团队、技术、流程的协同配合,减少冲突;动态性原则,考虑施工过程中各类不确定因素,及时调整施工计划,确保协同效果稳定;效益性原则,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实现最佳的施工质量与进度,提升工程整体效益。

1.2 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在工业车间中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关系贯穿施工全过程。从结构稳定性角度看,主体结构为设备基础提供支撑框架,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设备基础的安装精度与稳定性,若主体结构出现沉降、变形等问题,会导致设备基础倾斜,进而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反之,设备基础施工也会对主体结构产生影响,设备基础施工过程中的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等作业,可能改变主体结构周边的受力环境,若施工不当,易引发主体结构开裂、位移等风险。从施工进度角度看,二者施工顺序与节奏相互制约,若设备基础施工滞后,会延误后续设备安装,进而影响主体结构后续工序开展;若主体结构施工未能为设备基础施工创造合理条件,也会导致设备基础施工受阻,形成施工瓶颈,只有二者协同推进,才能保障整体施工进度按计划进行。

2 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协同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基于并行工程的协同施工组织理论

基于并行工程的协同施工组织理论,是将并行工程思想融入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组织管理中,改变传统串行施工模式下“先主体、后基础”或“先基础、后主体”的单一顺序,实现二者部分施工工序的并行开展。该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提前规划和信息共享,在主体结构施工的早期阶段,就对设备基础施工的相关需求进行分析与整合,明确二者可以并行实施的施工内容,如主体结构部分框架施工与设备基础基坑开挖可同步进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专门的协同施工组织团队,团队成员涵盖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人员,通过定期沟通与协调会议,及时解决并行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制定详细的并行施工计划,明确各并行工序的起止时间、资源配置要求及质量控制标准,确保并行施工有序推进。基于并行工程的协同施工组织理论,能够有效缩短施工总工期,提高施工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因串行施工导致的等待时间,为工业车间快速建成投产提供有力支持。

2.2 协同施工中的精度控制理论

协同施工中的精度控制理论,是针对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精度要求高、相互影响大的特点,通过建立科学的精度控制体系,实现对二者施工精度的全面监控与管理。该理论认为,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的施工精度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存在密切关联,一方的精度偏差可能会引发另一方的精度问题,因此需要从整体角度制定精度控制方案。

在精度控制实践中,首先要明确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的精度控制指标,根据工业设备的安装要求和主体结构的设计标准,确定如设备基础标高误差、平面位置偏差、主体结构垂直度等关键精度参数的允许范围。其次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与设备,如全站仪、水准仪、激光定位仪等,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测量与监测,及时获取精度数据,并与控制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若发现精度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需立即分析偏差原因,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调整施工工艺、修正施工位置等,确保二者施工精度始终符合要求,为后续设备安装和车间正常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2.3 协同施工的信息管理与沟通理论

协同施工的信息管理与沟通理论,强调在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通过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和畅通的沟通机制,实现施工信息的及时传递、共享与利用,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施工协同问题。在协同施工场景中,涉及大量的施工信息如设计图纸、施工方案、进度计划、质量检测数据等,这些信息需要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之间快速流转,才能保障施工决策的准确性和施工流程的顺畅性。

该理论要求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将各类施工信息整合到平台中,实现信息的集中存储与管理。平台应具备信息录入、查询、更新、共享等功能,方便各参与方随时获取所需信息。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明确沟通主体、沟通方式、沟通频率及沟通内容。例如,建立日常沟通会议制度,施工单位每天向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汇报施工进度与质量情况;针对重要施工节点或突发问题,及时组织专题沟通会议,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通过高效的信息管理与沟通,能够确保各参与方对施工情况保持清晰认知,及时协调解决施工中的矛盾与问题,保障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协同施工的顺利进行。

3 推行协同施工的保障体系构建

3.1 组织管理保障分析

组织管理保障理论是推行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协同施工的重要支撑,其核心是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协同施工提供组织层面的保障。在组织架构方面,应成立专门的协同施工管理机构,该机构需具备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决策施工重大问题的能力,机构成员应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及专业技术人员,明确各成员的职责与权限,避免出现管理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

在管理制度建设上,需制定一系列针对协同施工的管理制度,如协同施工计划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进度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协同施工计划管理制度要求对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施工计划进行统一编制与审核,确保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质量管理制度明确二者施工质量的检验标准与流程,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控;进度管理制度通过对施工进度的实时跟踪与分析,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并采取调整措施;安全管理制度则注重保障协同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与设备安全,制定应急预案防范安全事故发生。通过健全的组织架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协同施工的有序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管理保障。

3.2 技术管理保障分析

技术管理保障理论旨在通过加强技术管理工作,为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协同施工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协同施工技术能够有效落地实施。该理论强调技术管理贯穿于协同施工的全过程,从施工前期的技术准备,到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再到施工后的技术总结,每个环节都需进行科学的管理。

在施工前期技术准备阶段,技术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组织技术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深入理解设计意图,发现并解决设计图纸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协同施工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技术方案,明确施工工艺、技术参数、质量控制要点等;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与交底,确保施工人员熟悉协同施工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在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人员需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技术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定期对施工技术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确保技术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施工结束后,组织技术人员对协同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与分析,提炼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不断完善协同施工技术体系。

3.3 合同与风险管理的适配分析

合同与风险管理的理论适配,是指在推行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协同施工过程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合同条款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有效防范和应对协同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障协同施工目标的实现。在合同管理方面,需根据协同施工的特点,在施工合同中明确各参与方在协同施工中的职责分工、协作方式、利益分配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例如,明确施工单位在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协同施工中的主导责任,设计单位需及时提供协同施工所需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支持,监理单位需加强对协同施工过程的监督与协调。同时,合同条款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设计变更、工期调整等情况,避免因合同条款僵化而影响协同施工的推进。在风险管理方面,需建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的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对协同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进度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等进行全面识别,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如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等。在施工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风险应对措施,确保协同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

结语

本文围绕工业车间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协同施工技术展开研究,从理论基础、关键技术理论、保障体系理论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研究明确了协同施工理论的内涵与核心原则,剖析了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阐述了基于并行工程的协同施工组织、精度控制、信息管理与沟通等关键技术理论,构建了包含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合同与风险管理的保障体系。这些研究成果为工业车间设备基础与主体结构协同施工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解决实际施工中的冲突与难题,提升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本文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如未结合具体工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后续可进一步开展案例研究,验证理论的实用性与有效性,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还需持续探索协同施工技术的创新与优化,为工业车间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黄文渊.装配车间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2.

[2]朱亚东.车间大面积钢筋混凝土地面浇筑施工技术[J].建筑工人,2023,44(06):17-19.

[3]李巍.工业车间改造中钢结构压型钢板施工设计[J].中国住宅设施,2022,(12):18-20.

[4]朱冠宙,贺飞,肖虎.智能车间设备安装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8,25(0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