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农耕文化教育路径探析

作者

地娜·努力巴合提

陕西中医药大学

农耕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融合发展而成的,经验的不断积累是农耕文明延续千年的关键所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背景和人文基础。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利于对中华文明五千年智慧结晶、古代农耕劳动人民勤俭、和谐、仁爱等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有利于为现代农业提供历史经验,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发挥独特优势;更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促进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农耕文化概念界定及育人价值

农耕文化是社会在不断发展演变进程中的积累,是一种社会现象。本文所讨论的“农耕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依据,汲取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和谐、崇尚节俭、仁厚、统一等思想精华部分,剔除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比如“经验主义、平均主义”等落后内容,彰显其中的优秀部分进行创新性发展传承,核心内涵包括“应时、取宜、守则、和谐”。

农耕文化教育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传承农耕优秀传统文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将农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了解农耕智慧、学习优良的农耕传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劳动教育,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型人才迈进。

2.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乡村的发展需要人这一推力。强化学生的农耕文化教育,为学生提高走进农村、了解农民、接触农业、学习乡土文化的实践机会,培养一支知农爱农,了解乡土文化,具有强大责任感、使命感、服务意识的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后备人才。

3.传承农耕文化后续有人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顺应自然规律,与天地和谐相处,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等古人智慧,彰显着古人勤劳质朴、埋头苦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人合一的优良品德与哲学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青年一代的力量,农耕教育的意义在于培育一批爱党爱国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不绝储备传承人才。

二、少数民族学生特点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社会稳定、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以及祖国的统一与发展。只有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将农耕文化教育效果最大化。笔者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与广大汉族学生一样,都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都积极向上,勤奋努力,渴望成才。与此同时,也观察到大多来自经济相对滞后、居住分散、教育落后、信息闭塞、汉语水平较差、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因这些因素影响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等方面表现出的自身特点。

1.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而言较为滞后,加之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存在学习习惯养成度不足、方法论意识薄弱等问题,语言能力呈现母语表达优势与汉语应用能力薄弱的鲜明反差,课程学业表现为数理逻辑构建能力与外语习得水平显著低于同年级平均水平。

2.民族自我意识较强

民族自我意识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在大学校园多元文化场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我意识体现于三维度。其一,情感表达具有鲜明族裔烙印,既包含对原生文化土壤的深厚眷恋,也彰显维护集体荣誉的强烈责任感;其二,文化认知呈现高度敏感性,尤其涉及传统习俗等方面十分注重;其三,在跨文化互动中很乐意与其他民族的大学生大胆交流,相互学习,但希望得到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师生的理解与尊重。

3.心理素质相对脆弱

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同学相比,少数民族学生往往面临更多成长挑战:由于基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他们接触新知识、新信息的渠道较少,文化视野和思维活跃度容易受限。这种差距进入大学后更加明显,学业压力、社交差异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引发嫉妒、抵触等负面情绪。尤其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种“成长落差”带来的心理冲击更为突出。

三、农耕文化教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1.改革课程设置,强化理论浸润

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可构建“农耕文化哲学 + 民族文化元素”的课程体系,例如将《齐民要术》“因地制宜”思想与少数民族山地农耕智慧进行对话。开设各民族农耕文化比较课,比如通过彝族“梯田文化”与江南“圩田文化”,进行地域农耕文化对比学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理解难点,开发双语对照教材,例如将《泛胜之书》记载的“区田法”等农耕知识转化为情景案例,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古人智慧提供便利。同时开设满足农耕文化教育的文言文、繁体字等针对性学习,扫除少数民族学生阅读中的认读性、理解性、技术性障碍,畅通农业理论知识学习之路,建立学习自信,为传承农耕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2.优化实践环节,深化体悟认同

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见习、实习等实践学习阶段,推行“传统农耕实践+ 现代农业技术”双重体验机制,如让学生参与侗族稻鱼鸭共生系统实践,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农业学习兴趣。建立民族文化农业实践项目,指导学生用生态农业理论调研藏族“青稞种植适应高寒气候”机制,新疆少数民族“坎儿井利用地下水”智慧,在真实场景中感悟农耕文化的适应性与包容性。

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主阵地,应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模式,构建数字平台,形成多方合力,因材施教,优化少数民族学生的农耕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丁春燕.农耕文化在农科类大学生文化育人中实践策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9.

[2]许晓辉.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现实意蕴及路径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05):3-9.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4]赵瑜,白罡.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学生工作管理[J].前沿,2012,(10):106-107.

[5]邱有华.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4):152-154+177.

[6]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https://www.china news.com.cn/gn/2024/06-02/102274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