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聂国萍

霍邱县城关镇第一小学 安徽省六安市 237400

引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包含着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等核心内容。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还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文化魅力、理解文化内涵,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取向,增强民族凝聚力。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深入探索有效的教学路径,以实现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与与时俱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接触丰富的文化知识,如经典诗词、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这些内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语言表达的文化底蕴。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对文化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为终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识,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让学生从小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学生在课本中读到《论语》中的处世智慧、唐诗宋词的意境之美时,会自然产生对民族文化的亲近感,进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对于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少年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文化的时代性发展

传承传统文化并非简单的复制与照搬,而是需要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用现代视角解读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能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例如,通过改编传统故事、用现代媒介呈现经典内容等方式,使传统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选取碎片化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选取多分散在课文、拓展阅读等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往往根据教材篇目零散地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如讲解古诗时提及作者生平,学习成语时补充典故来源,但未形成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这种碎片化的教学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片面,难以理解文化的内在逻辑和整体脉络。

(二)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 “讲解 + 背诵” 的传统模式,将文化知识作为知识点进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例如,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含义,却不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介绍传统节日时仅罗列习俗,却不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使传统文化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实现文化的深度内化。

(三)与现实生活脱节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但当前教学中存在 “重传统、轻创新” 的倾向,许多教师过于强调文化的历史形态,忽视了其在当代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学中仅介绍古代礼仪规范,却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礼仪精神转化为现代文明行为;讲解传统技艺时只展示历史成就,却不探讨其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可能。这种与现实的脱节使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 “过时的知识”,难以建立文化与生活的联系,更谈不上创新应用。

(四)缺乏多元评价机制

目前,小学语文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评价仍以知识记忆为主,如通过默写古诗、背诵名言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理解、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导向导致教学重心偏向 “应试化”,教师和学生只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而轻视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承与创新。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系统整合文化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梳理不同单元、篇目中的文化元素,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例如,将古诗按主题分类(如山水田园、思乡爱国),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讲解文化内涵;将成语故事、民间传说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提炼其中的价值观。同时,补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料,如与课文相关的民俗故事、文化遗址介绍等,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化知识网络,实现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传承。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文化体验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古诗中的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诗歌情感;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纪录片展示传统节日的习俗、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此外,引入合作探究式学习,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某一文化主题(如汉字的演变、传统节气的科学原理),鼓励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在主动学习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

(三)结合生活实际,推动文化创新应用

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传统节日时,鼓励学生结合现代生活方式设计节日活动方案,如用环保材料制作中秋灯笼、为春节习俗注入低碳理念;在学习汉字时,引导学生探索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如将汉字元素融入标志设计、文创产品创作。同时,鼓励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如从《论语》的 “仁” 中提炼人际交往的准则,从传统中医理论中理解健康生活的智慧,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拓展文化传承途径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传承文化、激发创新。例如,组织 “传统文化节”,开展书法绘画比赛、经典诵读会、传统手工艺制作(如剪纸、泥塑)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文化古迹,通过实地观察加深对文化的认知;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展示皮影戏、糖画等传统技艺,指导学生尝试创作。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文化从 “认知” 到 “实践” 的转化。

四、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学生的成长和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内容碎片化、形式单一、与现实脱节等问题,制约了文化传承的效果。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生活推动创新应用及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策略,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文化的内涵,并学会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路径,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出既有文化根基又具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生。

参考文献:

[1]王艳.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 中文信息,2024(2):171-172.

[2]孙英云,亓希刚.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有效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华手工,2025(2):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