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输电线路故障检测与故障定位技术

作者

罗良

韶关市擎能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韶关 512000

引言

输电线路作为电力传输和负荷联结的中枢,承载着大规模跨区域电力输送任务,长期受雷击、风偏、覆冰及老化腐蚀等自然和结构性因素影响,易产生短路、断线、接地及过载等类型故障。新一代检测技术研究方向侧重行波–阻抗联合测距、分布式智能监测及辅助检测技术,已成为提升检测精准性及运维响应能力的重点突破方向。

1、输电线路故障检测流程

1.1 数据采集技术

传感层的关键节点在于塔头、绝缘子串悬挂点,在此需布置高精度电流传感器(0-2000 A, ±0.5% )、电压传感器( 0-500kV )、温度传感器-40~+125°C )及三轴振动加速度计( 0.5-500Hz )。数据回传通道采用单模光纤(G.652D,损耗 ⩽0.35dB/km )或 5G NR 网络(时延 <10ms ),实现监测信号的即时传输,人工巡检每公里设 23 处重点检测位,通过目视捕捉金具锈蚀、接头松动等表面缺陷,其效率受人为因素制约明显,搭载640×480 红外热像仪的无人机可识别局部温升 >15 ℃的氧化接头,配备 4 超声波探头的机器人则检测绝缘子裂纹放电声波,突破传统检测盲区。

1.2 异常识别与故障分类

传统电气参数分析结合智能算法构建混合识别框架:电流突变阈值设定 200 A 触发报警,电压跌落超额定值 15% 时判断断路;当谐波含量 ⩾5 0% ,检测精度存在波动风险,红外热成像基于绝对温差法,同类设备 ΔT>1 0% 标记为过热隐患,适用场景覆盖 6kV 至 500kV 输电线路。支持向量机(SVM)以电流电压特征训练分类模型,短路、接地、过载识别准确率达 90% 以上。

2、应用故障定位技术进行输电线路故障检测的实践策略

2.1 行波–阻抗联合定位

行波–阻抗联合定位技术是高压输电网普遍应用的解决方案,其定位精度与适应性优越。行波测距原理采集故障瞬间高频电磁信号,确定两端测量点时间差 已知导线波速 v≈2.97×10~8m/s 条件下,计算初步故障距离,误差范围控制在 ±150m ,适用于 220 千伏及以上、跨度超过 500m 的架空线路。行波信号遭遇雷电干扰或噪声扰动时,阻抗法自动激活补偿定位,需将误差收束至 ±300m 区间。此外,阻抗法处理故障前后电压 V与电流 I 参数,计算等效阻抗。在此过程中,还需结合线路参数 .4Ω/km ,解算故障点位,适用距离覆盖 10 至 300 公里区段。实践验证,行波阻抗组合方案综合精度可达 ±100m ,兼容 ±500 千伏特高压输电系统,显著降低运维周期与成本投入。在故障段阻抗测算与行波传播分析形成互补机制,电磁暂态过程追踪与稳态参数解析的双重策略,使得超长距离输电网故障定位具备亚百 ρm 级精度保障。该方法已在国内多个 ±800 千伏特高压工程中验证,其单次定位耗时压缩至 5 秒内,巡检效率提升约 40% 。

2.2 分布式智能监测装置

山地、丘陵及跨江跨海等复杂自然环境中,分布式智能监测技术发展为输电线路故障检测的研究焦点。沿线每 1km~2km 间距安装智能传感单元,设备规格 300mm×250mm×100mm ,重量限制 5kg 以下,集成低功耗高精度采集模块,采样间隔 5ms 以内,同步采集电流、电压、温度及微振动力学参数,频响范围覆盖 1Hz 至 1kHz 。在此过程中,需装置嵌入边缘计算芯片,配置 ARM Cortex-A53 四核处理器,运算能力 1.5 GFLOPS,本地预处理将原始数据缩减 80% 以上,借助 5G NR 链路传输,其带宽 100MHz 以上、延迟低于 10ms ,数据回传控制中心。人工神经网络(ANN)执行故障类型及位置建模推演,识别准确率超过 95% 。此外,四川、云南及贵州的大跨越多雷区验证显示,该方案将检修时长压缩到 30 分钟以下,效率增长接近 40% 。运维响应速率与供电可靠性得到显著优化。传统集中采集模式下维护窗口一般超过 2 小时,设备重启频次下降 60% ,年均停电时长减少至原基准值的 1/3。

2.3 故障定位辅助技术及综合应用

辅助检测技术与行波–阻抗、分布式监测形成互补支撑,构建多层次感知网络, ±500kV 及以上超高压线路上部署的同步相量测量系统(PMU)采用双端相量比对机制,额定采样频率 50Hz ,GPS 时钟同步精度 1μs ,实现故障相位判别与定位,幅值误差被控制在 0.5% 阈值内,相角偏移量误差限制于 0.1 °区间,系统适配单回线、双回线及混合线路架构,动作响应时间缩短至 20ms 以内。

首先,雷害预警体系融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能力,年雷暴日超过 80 天的重点监控区域配置雷电定位雷达,空间解析精度突破 500 米级别,结合雷击电流幅值统计规律,超过 50kA 的强雷暴事件建立预测模型,闪络、断线等典型事故的辨识率突破 95% 技术指标。

其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提供厘米级定位服务,RTK 接收装置实现杆塔空间坐标 0.1 米精度采集,配合 1920×1080 分辨率、30 帧/秒的高清红外成像装置,导线表面烧蚀痕迹、金属裂纹等微米级缺陷的识别盲区压缩至 1% 以下,异物入侵事件的捕捉时延缩减为秒级响应。由"行波–阻抗–分布式–辅助检测"构成的融合诊断体系已在 ±800kV 特高压走廊完成验证,跨江海线路与多雷暴带区域的运维数据表明,方案相较传统检测模式缩短 40% 检修周期,杆塔倾斜监测误差降低。

结束语

综上所述,输电线路故障检测及定位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构成新一代智能电力运维体系建设的基础。行波–阻抗联合定位、分布式监测及辅助检测技术相互耦合,建立精准检测、多源数据融合及快速响应为特征的检测链条,已在实际工程中验证出对检修周期、运维效率及供电安全性的综合改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振,史志远,倪天一.输电线路故障查线方法探讨[J].农村电气化,2024(4):86-88.

[2]张尔康,杨岸.基于VMD和PSO-SVM 的输电线路故障诊断[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7(6):67-71.

[3]欧阳鑫,熊海棚,袁登堂,等.基于小波包能量比值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识别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5(8):25-27.

作者简介:姓名(1983.09-),男,汉,湖北咸宁,中级工程师,大学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