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语文”理念下数字技术助力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许滇

阿克苏市第二小学 843000

引言

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给“大语文教育”的理论深化与体系更新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当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语境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驱动、“互联网 + ”的生态构建、人工智能的生成与更新等前沿新型科技话语赋予了社会发展更为智能与高效的模式与途径。与之相应,语文学科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构成部分,也获得了创新的契机与动力[1]。

“大语文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外延的持续拓展,为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支撑。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进一步推动了语文学科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转变。通过将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融入语文课堂,不仅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与精准推送,还能够构建起跨越学科界限的学习生态,使学生在真实与虚拟交织的情境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

一、数字技术在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中的作用机制

(一)资源整合与知识联结机制

数字技术犹如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开展小语跨学科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素材。数字化资源可以将语文课程和不同学科中的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充分整合文学、自然、艺术等各学科中的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源,上传相关创作背景的历史资料、相关的绘画作品、配乐朗诵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诗词内容。这种信息整合把原先孤立的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机的知识网络,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全面地掌握知识,扩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二)情境创设与探究引导机制

情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技术则能够为情境创设提供有效支持,借助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景创设中身临其境,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代入感。在教学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高清的自然风光视频,伴随着柔和的背景音乐,构建合适的情境氛围,让学生能够直观体会自然风光的魅力,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内容。

同样,数字化环境下,大量的数字平台异军突起,钉钉、学习通等平台持续火热,不仅为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提供了方便,亦为远程教学和跨校区教学提供了可能,而这也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2]。

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数字技术还能够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互动式学习体验和虚拟实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探索过程中。探究式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互动协作与表达强化机制

数字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协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在线课堂、学习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既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可以开展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与想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可借助数字工具实现在线的分工、资料收集和整理、成果呈现、小组讨论等合作活动。

数字技术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表现形式。比如学生可借助制作电子手抄报、录制小视频、制作电子故事书等方式展现自己小组的学业收获,从而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加以锻炼。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巩固应用,而且能够在合作中学会听从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大语文”理念下数字技术助力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的意义

(一)打破学科壁垒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常局限于单一学科框架,知识点被分割在孤立的单元里,学生难以察觉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而“大语文”理念强调语文学习的开放性。数字技术恰好为打破这种学科壁垒提供了有力支撑。借助数字平台可以将语文知识与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关联起来,让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象的跨学科内容相互呼应。

比如,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数字技术可将汉字的演变历程与古代社会生活场景相联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把文学作品与地理环境、时代背景相联系,使学生看到语文作为文化载体的多元属性。这种打破并不是简单的将多方面知识叠加,而是通过数字化工具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上的共通性,培养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真正实现“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的课堂空间。

(二)拓展学习场景

传统语文课堂受限于 40 分钟的教室空间,学习场景固化而且封闭,难以满足“大语文”对生活化、情境化学习的要求。而数字技术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将语文学习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利用移动终端在社区、公园等真实场景中进行观察记录,还可以借助云端工具与异地同龄人进行读写互动。这种拓展让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中、课堂上,而是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场景的多元化使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逐步形成“处处学语文、时时用语文”的自觉意识。

(三)强化素养协同培养

“大语文”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不是局限于对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而是指向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多元培养[3]。数字技术支持的跨学科融合可以使这些语文核心素养相互关联、协同发展。

在数字化学习活动中,学生分析图文资料时既锻炼信息筛选能力(语文素养),又培养逻辑思维(思维素养);创作电子作品时既提升表达能力(语言素养),又发展审美创意(审美素养);参与跨文化主题讨论时既深化文本理解(语文素养),又增强文化认同(文化素养)。这种多学科素养的协同培养,避免了语文素养单一割裂的问题,使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整合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养成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能力素养,真正实现从“学语文知识”到“养语文素养”的转变。

(四)激发主动探究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往往源于好奇心与参与感,数字技术以其互动性、趣味性的特点,能有效点燃学生对语文跨学科探究的热情[4]。在传统的语文课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而数字工具能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通过动画演示让古诗中的意象“活”起来,利用互动游戏让学生理解语法规则,借助在线问卷收集自己的阅读数据。这些方式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使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学习对象。

当学生发现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的脉络结构,可以利用配音 App 来练习文中的角色对话,用数据分析自己的写作特点时,会自然产生“我要试一试”的探究欲望。这种主动探究不是外力强迫的结果,而是源于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鲜感与成就感,能让学生在持续的探索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逐渐养成自我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大语文”理念下数字技术助力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的策略

(一)整合多元数字资源,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

教师应树立资源整合的意识,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广泛收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多学科数字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网络上优质的教育资源平台,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科网等,从中精选一些适合的教学内容,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自主生成或改编教学资源,使生成或改编的数字资源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需要。

教师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篇课文时,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关于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海洋生物资源、自然风光等科学方面的资料,以及关于西沙群岛历史变迁的历史资料,再结合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如优美词句赏析、写作手法等,进行整合。在课堂上,通过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先了解西沙群岛的相关背景知识,再深入学习课文。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如通过描写西沙群岛中的海洋生物的词句体会课文的科学特征。教师向学生介绍西沙群岛的历史过程,使学生体会课文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构建起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提升综合素养。

(二)运用智能教学工具,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

智能教学工具的迭代发展,为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精准化实施路径。教师可依托“纳米盒”“洋葱学院”“希沃白板 5”等具象化工具,基于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学习数据,构建个性化学习支持体系。以“纳米盒”为例,其搭载的 AI 学情分析系统能实时追踪学生的答题正确率、知识点停留时长、错题类型等数据,通过算法模型生成个人能力图谱,精准定位知识盲区。

在三年级《望庐山瀑布》教学中,该工具展现出鲜明的分层支持特性。当系统检测到学生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修辞理解不足时,会自动推送三层学习资源:基础层为动画演示“瀑布高度与教学楼的对比”,配合“夸张手法像放大镜”的童趣解说视频;进阶层提供李白其他诗作中夸张修辞的对比表格,如《夜宿山寺》的“手可摘星辰”;创新层则链接庐山瀑布实景 VR 影像,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思考“瀑布形成与地形的关系”,实现语文与科学的跨学科联结。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拓展多元化学习空间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可将部分教学内容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如将预习预习任务、知识讲解类视频等发布于线上,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前预习。

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将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背景等视频上传在班级学习群内,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材料及相关的预习问题进行课前预习,课内则是进行线下教学,完成互动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课前预习成果,分组讨论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分析故事中发生过的矛盾冲突等。老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点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课后,老师再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作业布置,如让学生编撰历史小故事、制作历史手抄报等作业,在平台上进行课后点评,让学生互相借鉴学习,共同发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局限,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空间中更好地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四)借助数字技术创设情境,增强沉浸式学习体验

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情境创设功能,为学生营造真实逼真的情景体验。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感受课文描述的情境。

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 VR 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中,亲眼看见圆明园的美丽建筑、珍贵文物等,领略其艺术之美。然后再播放圆明园被毁坏的影像,让学生对比前后的巨大差异。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圆明园被毁灭的辛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语言描述、讨论与思考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从文本中感悟到作者当时的心情等。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也有益于将语文学习与历史、艺术等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结语

在“大语文”理念指引下,数字技术为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动力支持。尽管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通过整合多元数字资源、运用智能教学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创设沉浸式情境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克服困难,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实现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婕.数字赋能“大语文教育”的理论溯源与优化路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06):20-26.

[2]徐欣.数字赋能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路径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19):104-106.

[3]梅亚琦.树立“大语文”理念,实施“大语文”教学[J].快乐阅读,2023,(02):69-71.

[4]孙礼.数字化环境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J].读写算,2025,(0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