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共享理念下大型医疗中心建筑集群规划设计研究
唐海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静安区) 200041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云南省曲靖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总建筑面积:66 万平方米
竣工时间:2025 年 8 月
建设单位:曲靖市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四、六、八、九建设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云南监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云南发展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云南天启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团队
01 项目基本情况与承建
云南曲靖区域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医疗中心”)选址于曲靖市麒麟区西城街道湛大屯社区、西山社区,三元路以西,迎霞路以南片区。南面寥廓山,北临白石江,内有天然河道,周边有良好的绿色景观资源,整体地势呈南高北低走势。
医疗中心规划总用地面积约 1533 亩,总建筑面积 75.55 万平方米,设置床位 5000 张。其中,一次性新建建设用地 600 亩,新建建筑面积 66 万平方米,新建床位 4300 张。

项目是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华建集团,简称上海院)建院以来承接的一次性建设最大体量的医疗类建筑工程之一。从项目的前期咨询、修建性详细规划,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专项设计及施工配合等阶段,全程参与,提供全过程、全专业设计咨询服务。
02 “三环”产业模式创新理念与架构
医疗中心贯彻打造“三环”产业模式的创新理念,旨在依靠核心医疗集群,驱动区域产业升级转型。一环为核心医疗组团,提供高端化、多样化、定制化的优质医疗服务。二环为相关医疗衍生产业,借助优质医疗资源,发展高端医养、康养,联动科研、教学同步,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现代医养生活圈。通过一环、二环拉动的人口聚集与增长,构筑三环的配套产业链,提供就业机会,提升地块价值,实现区域产业联动升级的最终目标,不断增长的内需进一步反哺一环的核心医疗产业,实现良性循环,不断向外辐射带动。
03 规划布局理念与“绿谷”设计核心
整体规划布局依托城市发展轴线和自然河道景观,秉承“集约、共享”理念,以“T 字形”紧凑排列各大院区。以轴线为主干脉络,让各院区在主干上相互连结,不断衍生、发展,开枝散叶。克服空间距离、解决地势高差、区分健康人群、创造绿色医养环境。

项目核心设计亮点——“绿谷”是规划轴线的具体展现,其主要针对医生、患者、患者家属和其他工作人员提供各类院内生活配套和交通服务。绿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依山就势、面山傍水”的设计理念,利用东西贯通的空中廊道,完美衔接因“顺山势而下”造成的建筑南北高差,与南北流向的自然河道组成环形漫步系统,将自然风光引入医院内部,打造生态康复环境。
医疗中心所在地,地势高低起伏,河道蜿蜒流淌,自然环境优越。但由于占地较广,新建建设用地被市政道路和河道分割分割为四块。为实现整个医疗中心的互联互通,组织起高效的医疗流线,设计团队打造了独特的“绿谷”设计理念,让“在地性”建筑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绿谷主要有以下三大功
交通运输网
设计巧妙针对各地块间不同的场地标高,分别采用了地下通道、河道桥梁、天桥等不同交通形式,打造出“空中、地面、地下”多维度的跨院区“人、车、物”分流复合交通体系。并首次成功借助人行天桥,跨院区实施轨道物流系统互通,彻底实现了超大规模医疗建筑的高效集约协同发展。

配套服务带
绿谷不但解决了跨院区交通联系,还是各院区区分健康与非健康人群的天然界限,从空间上明确的划分了临床医学区域和后勤辅助区域。正因如此,每个院区都在绿谷沿线集中布置了轻餐饮、便民服务点和景观休憩空间,串联组成了院内生活服务带。同时,绿谷还巧妙的和滨水景观立体穿插,并设置了有效的通行管理模式,为住院患者、陪护人员和医护工作者打造了身心体验俱佳的疗愈和工作空间。
生命安全线
同时绿谷还是真正的生命安全通道。绿谷平台通过巧妙的竖向设计,成功克服了长达 1 公里跨度上的实况落差,全线实现了无障碍通行,并预留了电瓶车通行的条件,能很好地承担患者应急转院需求。同时,绿谷下方均能通行消防车辆,实现了消防通道环通无阻。最大程度体现了医院消防安全从严考虑的设计理念。
04 “集约共享”原则与“医管分离”模式落地
区域医疗中心从规划、建设到未来运营、管理,始终如一的贯彻“集约、共享”原则。充分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一次规划,一次建设,分步实施”的要求。创造性的提出“医、管分离”原则,分别从医疗和非医疗两方面实现共享。
医疗共享包括:根据专科特色,将 120 急救指挥调度中心与心脑血管、骨科划分为急危重救治组团;将共享医技中心、肿瘤、肝胆、肛肠划分为慢病治疗组团;分组团整合医疗资源,共享大型设备,避免重复投入。按“第五代医院”标准,创新组建由医技平台支撑的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减少患者转院负担,实现从前“患者围着医生转”,向“医生围着患者转”的全新就医模式转化。

非医疗共享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后勤服务,运营管理和产业衍生推广。在肿瘤医院内建设配套管理中心大楼,串联各医院服务站点,集中管理所有非医疗事务。依托大数据分析为各医院集中提供停车、安防、垃圾清运、被服清洗、采购、配送、护工培训、就医指导等各项配套服务支持。通过空中、地面、地下立体交通网络有效实现互联互通。科学、理性、切合实际的依托智能化、信息化实现共享,而非单纯意义上不计投入、不计能耗的追求空间上、物理上的共享。
项目通过前瞻的定位,创新的规划,科学的设计,力争打造立足曲靖、服务云南、辐射周边,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省级区域医疗高地。医疗中心建成后,将立足曲靖,服务云南,辐射云、贵、川三省人口约 1000 万,全面提升区域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卫生和康养需求。
在外立面设计上,我们采用不同材质的外挑遮阳系统以应对当地强烈的日照。通过序列组合形成独特的外立面肌理,铝合金遮阳百叶与混凝土格栅的组合 筑朝向调整遮阳角度(如西立面 45°倾斜,东立面则水平层叠),形成动态光影效果的同时,减少直射光热负荷。实测遮阳系统可降低夏季室内温度 3-5℃,减少空调能耗约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我们有别与传统的把医疗街设置成了半敞开式,让建筑空间有了自然新风进入的通道,再通过“烟囱效应”,使气流上升从顶部设置的可开启天窗排出。建筑得以自主的呼吸调节,过渡季节可完全替代机械通风。天窗下方设置棱镜玻璃,将直射光漫反射至室内深处,减少人工照明需求,照明能耗降低 20%以上。

3 人性化与疗愈空间设计
设计医院,要清晰的抓住建筑服务的主体人群是:患者、陪护人员和医护工作者,而这几类人群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所以,“绿谷”是一条从空间上明确划分了临床医学区域和后勤辅助区域的界限,区分各院区的健康与非健康人群,通过物理分区来减少人群间的相互干扰。
绿谷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它是整个中心的配套服务带,串联了各个医院的后勤服务岛。沿线设置有轻餐饮(低糖健康餐)、超市、便民服务、自助查询终端及无障碍配套等,是理想的院内生活中心。
作为院内生活中心,绿谷当然承担起了院内景观核心轴的功能,在沿线布置有退台花园、下沉庭院,并引入本地植物(如滇朴、山茶)、景观小品(凉亭、健康知识宣传栏)和康养、复健设施,形成“移步换景”的疗愈空间体验。同时,绿谷还和城市公共滨水景观、水库、自然山体立体穿插、组合,除了设置有效的通行管理模式外,还形成了相互的“借景”,为整体片区的自然风貌提升贡献了积极的作用。更是巧妙的通过声环境控制手段,将河道水流声与绿谷顶棚导风槽形成的“自然白噪声”等,用来掩蔽设备噪声,以降低使用者的焦虑体验。
绿谷平台实现了整体 1 公里全程无障碍通行,巧妙地解决了整体 5 米的落差。局部最大坡度不超过 1:20,且每 50 米都设置有缓冲平台,可以满足全程轮椅无障碍通行。另外,绿谷预留有应急电瓶车通行条件,与各楼宇急救专用通道直连,特殊情况可以实现急救的快速转院,是地面急救车转运通道的有效补充手段。同时,在绿谷下方预留 4 米宽消防车道穿越,顶部采用耐火钢+混凝土复合结构,耐火极限达 2 小时,是真正的安全守护线。
前面也提到过,灵活的模块化设计,是本次设计始终在强调的核心理念。模块化的变化思路,我们已经提前给运营单位做了展示和说明。在我们的持续服务跟进下,相信不久的将来,医院就能创造出更多绝妙的、切合医院发展的新思路。同时,无论是新能源利用又或是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我们都做了充足的接口预留。预留发展用地是串在以“绿谷”为主体打造的医疗环上的,绿谷能持续为预留发展用地的开发供血供能。
这是对传统医疗建筑范式的突破——不管是“王”字型布局还是门诊-医技-住院单流线,我们不再局限于对单体建筑做优化,而是以“城市级医疗生态系统”的视角,尝试通过以医疗为核心,带动区域产业整体升级,最终实现全面的社会性提升。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文化,通过“绿谷”融合自然与人文、效率与温度。当看到首条轨道物流跨越河道时,深感基础设施的“柔软性”对医疗体验的重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