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心理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

作者

杨舒雯 梁正鑫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手术作为创伤性医疗操作,易使患者因担忧手术安全、疼痛感受、术后恢复等产生焦虑情绪。过度焦虑不仅会引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还可能降低手术配合度、延缓术后康复。心理护理干预通过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支持,帮助患者调节负面情绪,已成为手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对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对保障手术顺利开展、提升患者护理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产生机制与影响因素

1.1 焦虑情绪的核心产生机制

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主要源于“不确定性”与“失控感”。从心理层面看,患者对手术流程(如麻醉方式、操作步骤)、风险(如并发症、手术失败概率)及术后效果(如功能恢复、疼痛持续时间)缺乏清晰认知,易产生“未知恐惧”;从生理层面看,术前禁食禁水、环境陌生等因素会加剧身体不适感,进而诱发或强化焦虑情绪。此外,焦虑情绪会形成“负面循环”——焦虑引发的生理反应(如失眠、心悸)会进一步降低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导致焦虑程度加深。

1.2 焦虑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

手术患者焦虑水平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个体差异因素,包括年龄(年轻患者对手术风险担忧更甚,老年患者更关注术后恢复能力)、性别(女性患者焦虑情绪发生率通常高于男性)、心理特质(性格敏感、内向者更易产生焦虑)及既往手术经历(有不良手术体验者焦虑程度更高);二是手术相关因素,如手术类型(大型手术、急诊手术患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小型、择期手术患者)、手术时长(时长越长,患者对术中风险的担忧越强烈);三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医疗环境(病房噪音、陌生医护人员易加剧不安)、社会支持(缺乏家人陪伴、亲友鼓励的患者,焦虑情绪更难缓解)。

二、心理护理干预的核心内容与实施路径

2.1 认知干预:消除信息差,缓解“未知恐惧”

认知干预是心理护理的基础,核心是通过传递准确信息,帮助患者建立对手术的正确认知。护理人员需在术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手术流程(如术前准备、术中配合要点、术后护理步骤)、麻醉方式及安全性、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如术后疼痛)及应对方法,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堆砌导致患者误解;同时,针对患者的担忧(如“手术会留疤吗”“术后多久能正常活动”)进行针对性解答,用真实数据(如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患者信心,减少因“信息缺失”引发的焦虑。

2.2 情绪疏导:针对性调节负面情绪

情绪疏导通过“共情倾听”与“情绪引导”,帮助患者释放负面情绪。一方面,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以温和、耐心的态度倾听其担忧与诉求,给予“共情回应”(如“我理解你担心术后疼痛,很多患者术前都有类似感受”),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与重视,缓解孤独感;另一方面,通过“放松训练”引导患者调节情绪,如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练习(缓慢吸气 4 秒、屏息 2 秒、缓慢呼气 6 秒)、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到头部逐步放松肌肉),帮助患者缓解身体紧张感,间接减轻焦虑情绪。

2.3 社会支持强化:构建多维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是缓解手术患者焦虑的重要助力,心理护理需推动构建“医护-家人-同伴”的多维支持体系。在医护支持层面,护理人员需与医生协同,保持对患者情绪状态的关注,术前术后定期沟通,及时回应患者需求;在家人支持层面,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通过语言鼓励(如“我们会一直陪着你”)、肢体安慰(如握手、轻拍肩膀)传递关心,同时指导家属避免传递负面信息(如“手术很危险”“之前有人手术失败了”);在同伴支持层面,可组织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分享经验,让术前患者通过“同伴榜样”增强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2.4 术后延续性心理护理:巩固干预效果

术后是患者情绪波动的关键期,需延续心理护理以巩固效果。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情绪变化,针对术后疼痛、恢复进度未达预期等引发的焦虑,及时给予解释与安慰(如“术后疼痛是正常反应,按时用药会逐渐缓解”);同时,指导患者通过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看轻松的视频)缓解疼痛引发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术后恢复是循序渐进的”合理预期,避免因短期效果不佳产生焦虑。

三、心理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焦虑的具体影响与实践效果

3.1 降低焦虑水平,改善生理状态

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手术患者的焦虑评分(如 SAS 焦虑自评量表得分)。通过认知干预消除信息差后,患者对手术的“未知恐惧”明显减轻;情绪疏导与放松训练能直接缓解身体紧张感,减少焦虑引发的生理反应(如术前失眠、心率异常升高)。临床实践表明,接受心理护理的患者,术前焦虑发生率较未接受者降低 30%-40% ,且术中血压、心率波动幅度更小,为手术安全提供了保障。

3.2 提升手术配合度,保障手术顺利开展

焦虑情绪会导致患者术中紧张、配合度下降(如因过度紧张无法保持手术体位、不听从医护人员指令)。心理护理通过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与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提升其配合意愿与能力。例如,接受认知干预的患者,能清晰掌握术中配合要点(如麻醉时保持呼吸平稳),术中主动配合度显著提高;情绪稳定的患者,能更好地耐受术中不适感,减少因配合不当导致的手术延误。

3.3 促进术后康复,缩短恢复周期

心理护理干预通过改善患者情绪状态,间接推动术后康复。一方面,焦虑情绪的缓解能降低应激反应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情绪稳定的患者更愿意主动参与术后康复训练(如下床活动、伤口护理),遵循医嘱按时用药、进食,进而缩短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研究显示,接受心理护理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平均提前 12-24 小时,住院周期缩短1-2 天。

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通过认知干预、情绪疏导、社会支持强化等路径,能有效缓解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其生理状态与手术配合度,进而促进术后康复,是提升手术护理质量的关键手段。当前,心理护理仍需进一步优化,如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专业培训。未来,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升级,心理护理将在手术患者护理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具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童玮.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3,34(34):7322-7323.

[2]党爱林.舒适护理在急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淮海医药,2023,31(02):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