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分析
赵师秀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实验小学 033300
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育的目标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引导其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思维包括抽象、逻辑、建模、推理等,是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跳出“单一讲授—刷题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多渠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思考,构建深层次学习体系。当前不少学校虽重视思维训练,但缺乏系统路径,存在内容零散、手段单一、评价缺失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拓展和技术应用三个方面展开全面分析,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实践策略。
一、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促进数学思维的系统发展
(一)重构教学目标,明确思维培养方向
课堂教学是数学思维培养的主阵地。教师应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思维训练的导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么想”。例如,在讲授“找规律”这一内容时,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得出答案”,而应引导他们观察数据变化、猜测模式、验证方法,从而提升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的能力。目标清晰是路径科学的前提,只有将思维发展写进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提出问题时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
(二)优化教学设计,注重问题导向与思维激发
高质量的课堂设计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应以“真实情境 + 问题驱动”为切入点,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可以提出“如何将一个不规则图形拆解成已知图形并计算面积”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方法,比较策略优劣。这种设计不仅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其探索与批判思维。
(三)注重数学语言表达,促进思维逻辑发展
数学语言的组织与表达,是数学思维外显的重要形式。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讲数学”“说思路”的习惯。比如在讲评题目时,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解题过程和思维路径,让他们在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理清逻辑。同时,鼓励学生倾听他人表达并提出反驳或补充,这种基于语言的互动能极大提升思维的清晰性与条理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表达习惯。
二、拓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数学思维生成的场域
(一)组织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将数学从课本延伸到生活,是打破“知识孤岛”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数学节”“生活中的数学”等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自主探寻数学问题。例如,设计“商场打折是否真的便宜”这一活动,让学生实地调查商品折扣,计算原价与实际价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同时,这种真实任务还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形成内在驱动力。
(二)开展生活化数学任务,提升思维迁移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如“家庭用水量统计与节约方案制定”“为班级活动设计最合理的预算”“分析天气变化与数学图表的关系”等,这类活动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于日
常情境,从而锻炼其建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相比传统题海战术,这种“情境 + 任务”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结合社团与竞赛活动,深化高阶思维训练
对于数学能力较强或兴趣浓厚的学生,应提供更高阶的挑战平台。学校可以设立数学兴趣小组,定期举办“数独挑战”“趣味数学讲堂”“数学创意作品展”等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数学竞赛,在备赛与展示中提升他们对复杂问题的分解能力与解决策略。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还能提升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拓展数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三、融合信息化手段,构建多维思维发展路径
(一)利用数字化资源,提供差异化思维训练
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教师可利用各类教学平台、思维导图软件、几何画板等工具,进行个性化、动态化的数学思维训练。例如,通过几何画板让学生观察图形旋转、平移等变换规律,使他们能在“看得见”的操作中理解“看不见”的抽象原理。在布置作业时,也可以推送不同难度的题目,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提升。
(二)构建互动平台,促进协同思维与表达
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互动、共创共学的平台。如教师在云课堂上发布“数学挑战任务”,鼓励学生在评论区发表不同解法,进行比拼与讨论;或通过录制短视频讲题,邀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种协同互动,有助于学生在表达与倾听中碰撞思维火花,促进逻辑组织、批判性思考与反思性提升,最终实现思维的深层发展。
(三)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实现过程性思维评价
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可以借助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作答情况、思考时间、错误类型等进行追踪,精准识别其在思维过程中的优势与短板。例如,对于“解题速度快但常出错”的学生,可以加强其分析能力与复核能力;而“思路正确但表达混乱”的学生则需要在语言表达与条理梳理方面强化训练。这种基于过程数据的反馈,为“因人而异”的思维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结:多渠道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落实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信息技术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路径。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三者的融合与协同,建立起“课堂为基、实践为翼、技术为助”的教学新生态。未来的教学实践还需持续探索多元创新方式,以更加精准、高效、个性化的手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育人本质。
参考文献
[1]古丽明.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N]. 科学导报, 2025-06-23 (B04). DOI:10.28511/n.cnki.nkxdb.2025.000495.
[2]刘成.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N]. 科学导报, 2025-06-23 (B04). DOI:10.28511/n.cnki.nkxdb.2025.000501.
[3]葛舟欢.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J]. 家长, 2025, (18):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