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模式构建

作者

李娟

皖滁州市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在小学教育中,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二者融合,能让学生在科学知识学习中融入劳动实践,在劳动体验里深化科学认知。然而,当前二者融合存在诸多不足,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模式迫在眉睫。

1.融合意义与现状

1.1 融合的教育价值

小学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能实现“知识探究”与“实践创造”的协同育人,凸显独特教育价值。科学教学侧重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规律、掌握科学原理,劳动教育侧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责任意识,二者融合可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化科学认知,在科学探究中提升劳动素养。例如教学“植物生长”时,结合“种植劳动”,学生在播种、浇水、施肥的过程中,不仅能观察植物生长的科学现象,还能掌握种植工具的使用方法,体会“劳动创造价值”;教学“简单机械”时,通过“制作小书架”劳动实践,学生可将“杠杆、滑轮”等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操作,理解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这种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又塑造劳动品质,契合新课标对“综合育人”的要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1.2 融合的现实需求

小学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应对当前教育现状、满足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从政策层面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推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科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落实政策要求的重要路径。从学生发展层面看,当代小学生多缺乏劳动体验,对“科学知识如何应用于生活”认知模糊,让学生在劳动中应用科学、在科学中指导劳动。从教学实践层面看,部分学校存在“科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劳动教育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融合能整合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如利用科学实验室开展“手工制作”劳动,借助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科学观察”,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2.创新融合方法

2.1 课程内容整合策略

课程内容整合需围绕“科学原理 .+ 劳动实践”的核心逻辑,构建系统化的融合内容体系。可按“主题式整合”思路,将小学科学与劳动课程的知识点拆解、重组,形成融合主题。例如围绕“食物与健康”主题:科学层面整合“食物的营养成分”“人体消化原理”等知识,劳动层面整合“食材处理”“简易烹饪”等技能,设计“健康沙拉制作”融合内容——学生先通过科学实验分析蔬菜的营养成分,再按照营养搭配原则劳动制作沙拉,在实践中理解“科学饮食”的意义。还可按“项目式整合”思路,设计贯穿多课时的融合项目,如“校园小菜园建设”项目:科学课上探究“植物生长条件”“土壤肥力检测”,劳动课上学习“翻土、播种、施肥”技能,学生需结合科学知识制定种植计划,在劳动实践中验证科学原理,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深度融合,避免内容整合的碎片化。

2.2 教学方式创新途径

教学方式创新需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探究-实践-反思”一体化的融合教学模式。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引导融合学习,如教学“简单机械”与“工具使用”时,创设“帮助社区老人搬运重物”情境,学生需先通过科学探究分析“杠杆、轮轴”的省力原理,再劳动实践中选择合适工具、运用科学原理完成搬运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二者融合。可推行“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将学生分为“科学探究组”与“劳动实践组”,两组协同完成任务,如“制作简易净水器”:科学探究组负责分析“过滤原理”“材料选择依据”,劳动实践组负责“组装净水器、测试过滤效果”,两组定期交流反馈,共同优化方案,既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又提升劳动协作能力。活动开展后,教师也不能只关心学生完成了多少作业、产出了多少作品,还应该主动发现和关注他们的不懂之处。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和整理;指导学生从书籍、网络中获取资料。

3.实践模式构建对策

3.1 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

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是构建科学-劳动融合实践模式的基础。学校需建立融合教学的制度体系,如制定“科学-劳动融合教学实施方案”,明确融合教学的目标、课时安排、责任分工;将融合教学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设置“融合教学创新奖”,激励教师参与融合教学实践。资源支持方面,学校需整合现有资源,建设“科学-劳动融合实践基地”,如在校园内开辟“科学实验田”,配备科学观测仪器与劳动工具,满足融合教学的实践需求,在学生开展长周期观察活动之前,教师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部署,应让学生明确观察方法和观察要点,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必要时设计简单易填的观察记录表。

3.2 教师能力提升措施

教师能力提升是推动科学-劳动融合教学的关键,需从“认知更新、技能培训、实践研讨”三方面入手。开展“融合教学认知培训”,通过专家讲座、政策解读,帮助教师理解融合教学的内涵与价值,纠正“表面融合”的认知偏差,明确融合教学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要点。组织“融合教学技能培训”,聚焦“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应用”等核心技能,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授课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融合教学设计能力,如指导教师如何将“电路连接”科学知识与“台灯组装”劳动技能整合为一节课。建立“融合教学实践研讨机制”,定期开展融合教学公开课、评课活动,组织教师分享融合教学经验、讨论遇到的问题;还可建立教师“融合教学成长档案”,记录教师的培训经历、教学案例、反思日志,助力教师持续提升融合教学能力。

3.3 家校社协同推进机制

构建家校社协同推进机制,能为科学-劳动融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学校需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家长会、校园公众号等渠道,向家长宣传融合教学的意义,如推送“家庭科学-劳动融合任务”(如“与孩子一起用科学方法腌制咸菜”),指导家长参与融合教学。家庭需积极配合,为孩子提供家庭实践场景,如让孩子参与“家庭垃圾分类(劳动) )+ 垃圾降解科学观察”“家电简单维修(劳动) + 电路连接原理探究(科学)”等活动,记录孩子的实践过程并反馈给学校。社区需提供资源支持,如开放社区活动中心作为“融合教学实践点”,组织社区内的科技工作者、手工艺人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区环境检测(科学) + 社区清洁(劳动)”“废旧物品改造(劳动) + 材料特性探究(科学)”等融合实践活动,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区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推动科学-劳动融合教学落地生根。

结束语:小学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融合意义的明确、创新方法的探索以及实践模式构建对策的提出,有望推动二者深度融合,为学生成长营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助力学生成为具备科学素养与劳动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亓兴华.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2,(20):5-7.

[2]李嘉芮.劳动题材美术作品与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融合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22.

[3]徐正红.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融合实践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3):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