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措施研究

作者

宁旭梅

扎赉特旗音德尔镇政府 内蒙古 兴安盟 137600

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日益重要。档案不仅记录了单位的发展历程、业务活动,还包含了大量涉及个人和组织隐私的敏感信息。这些隐私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给个人带来名誉损害、经济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因此,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不仅是维护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在隐私保护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制度不完善、技术手段落后、人员隐私保护意识淡薄等。因此,深入研究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1.1 维护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

事业单位档案中包含了大量个人和组织的敏感信息,如个人身份信息、健康状况、财务信息、商业秘密等。这些信息属于个人和组织的隐私范畴,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加强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能够有效防止这些敏感信息的泄露,维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避免因隐私泄露而引发的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

1.2 提升事业单位公信力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其公信力至关重要。如果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中不能有效保护隐私,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将会严重损害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降低事业单位的公信力。相反,通过加强隐私保护,能够增强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提升事业单位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1.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隐私保护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不仅关系到个人和组织的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大量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隐私泄露风险

2.1 制度层面风险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隐私保护制度,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利用等环节没有明确规定隐私保护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例如,在档案收集过程中,没有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档案的用途和隐私保护措施;在档案利用过程中,没有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和访问控制机制,导致档案信息被随意查阅和传播。

2.2 技术层面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逐渐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隐私泄露风险。例如,档案管理系统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病毒感染,导致档案信息被窃取和篡改;档案数据的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可能存在加密不充分的问题,容易被窃听和截取。

2.3 人员层面风险

档案管理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的隐私保护水平。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隐私保护意识,对档案中的隐私信息重视不够,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随意泄露他人隐私;一些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

3.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措施

3.1 完善制度建设

3.1.1 制定隐私保护政策

事业单位应制定明确的档案管理隐私保护政策,明确档案管理的隐私保护目标、原则和范围,规定档案收集、整理、存储、利用等环节的隐私保护要求和措施。同时,要将隐私保护政策向信息主体进行公开,让信息主体了解档案的用途和隐私保护措施,保障信息主体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3.1.2 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

在档案利用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明确档案利用的审批流程和权限。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查阅和利用档案信息,并且要记录档案利用的情况,以便进行审计和监督。对于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档案信息,要严格控制利用范围,未经信息主体同意,不得擅自向第三方提供。

3.1.3 加强档案销毁管理

档案销毁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隐私保护的关键环节。事业单位要建立严格的档案销毁制度,明确档案销毁的程序和要求。在档案销毁过程中,要采用安全可靠的销毁方式,确保档案信息无法恢复。同时,要对档案销毁情况进行记录,以备查证。

3.2 加强技术保障

3.2.1 采用加密技术

对档案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是保护档案隐私的重要技术手段。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方式,对档案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在档案存储过程中,将档案数据加密后存储在数据库中,防止数据被非法窃取和篡改;在档案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通道进行数据传输,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3.2.2 安装安全防护设备

为了防止档案管理系统受到黑客攻击和病毒感染,事业单位要安装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软件等安全防护设备。防火墙可以阻止外部网络的非法访问,保护档案管理系统的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威胁;防病毒软件可以定期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病毒扫描和查杀,防止病毒感染。

3.2.3 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

为了防止档案数据丢失和损坏,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定期对档案数据进行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异地。同时,要制定数据恢复预案,在档案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3.3 强化人员管理

3.3.1 加强隐私保护培训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隐私保护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和专业素养。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隐私保护法律法规、档案管理隐私保护制度、信息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通过培训,让档案管理人员了解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掌握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技能。

3.3.2 建立人员考核机制

建立档案管理人员隐私保护考核机制,将隐私保护工作纳入档案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在隐私保护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违反隐私保护制度的人员进行批评和处罚。通过考核机制,激励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履行隐私保护职责,提高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水平。

3.3.3 签订保密协议

事业单位要与档案管理人员签订保密协议,明确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中的保密义务和责任。保密协议要规定档案管理人员不得泄露档案中的隐私信息,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签订保密协议,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责任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中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技术保障,强化人员管理,采取有效的隐私保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和隐私。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要加强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隐私保护的监督和指导,共同推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隐私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正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措施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05):0124-0128

[2]郭宝珍.浅析基层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的隐私保护措施[J].四川劳动保障.2024(12):18-19

[3]张微.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12):06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