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与优化策略
吴代顺
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0
一、引言
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对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诸如技术难题、环境变化、资金短缺等多方面风险,严重影响项目进度、质量与成本。因此,深入探究风险控制与优化策略,对提升市政工程管理效能,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
二、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2.1 技术风险
市政工程涵盖道路、桥梁、给排水等多个专业领域,技术复杂性高。一方面,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可能因缺乏成熟经验,导致施工过程出现技术难题,如新型建筑材料在不同环境下性能不稳定,影响工程质量。另一方面,各专业技术标准不统一,协同作业时易产生技术衔接问题,像道路工程与地下管网工程施工顺序与技术配合不当,延误工期。
2.2 环境风险
自然环境方面,恶劣天气(暴雨、台风等)会阻碍施工进度,甚至破坏已建成部分,如暴雨引发的洪涝可能冲毁路基。地质条件复杂也增加施工难度,如在软土地基上建设高层建筑,需额外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增加成本与工期。社会环境层面,项目周边居民对工程建设的抵触,可能源于噪音、粉尘污染等担忧,导致施工受阻,例如市政道路拓宽工程因居民投诉而被迫暂停。
2.3 管理风险
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职责划分不清晰,会造成工作推诿、效率低下。如在市政桥梁建设中,工程进度管理混乱,各施工环节缺乏有效协调,导致关键节点延误。同时,人员管理不善,施工人员技能不足、管理人员经验欠缺,也会影响工程质量与进度,像部分工人未熟练掌握新施工工艺,致使工程出现质量瑕疵。
2.4 资金风险
市政工程资金投入大、周期长,资金筹集困难是常见问题。政府财政紧张或融资渠道不畅,会导致项目资金短缺,影响材料采购、设备租赁等工作。此外,工程预算编制不合理,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变更、物价波动等因素,易引发成本超支,如钢材价格大幅上涨,使桥梁建设成本远超预期。
三、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评估
3.1 风险概率评估
采用历史数据分析法,收集类似市政项目在技术、环境、管理、资金等方面风险发生的频率,结合专家经验判断,对当前项目各风险因素发生概率进行量化。如通过分析过往50 个同类型市政道路项目,发现因恶劣天气导致施工延误的概率为 30‰ 。运用头脑风暴法,组织项目团队、行业专家等共同探讨风险发生可能性,综合各方意见确定风险概率等级,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3.2 风险影响程度评估
从项目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维度,评估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进度方面,若关键线路上工作因技术难题延误 1 个月,将直接导致项目整体工期滞后 1 个月。质量角度,如因材料质量问题引发工程质量事故,可能需返工重建,大幅增加成本,并影响项目交付后的使用安全。成本层面,资金短缺可能使项目停工待料,产生额外的设备闲置费、人员窝工费等。同样采用等级划分,将影响程度分为严重、较大、一般三个级别。
3.3 风险综合评价
构建风险矩阵,将风险概率与影响程度相结合,直观展示各风险因素的综合风险水平。处于矩阵右上角区域(高概率、严重影响)的风险为重大风险,需重点防控;而左下角区域(低概率、一般影响)的风险相对较小,但仍需关注。通过风险综合评价,明确项目风险管理的重点与方向,合理分配资源应对不同等级风险。
四、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与优化策略
4.1 技术风险控制与优化
强化设计阶段技术审查,组建由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多专业领域资深专家构成的评审团队,对设计方案进行全流程、多维度剖析。采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化模拟施工过程,直观呈现设计方案中潜在的技术矛盾与不合理之处,提前规避因设计缺陷导致的施工难题。例如在某大型市政桥梁项目中,专家团队利用BIM 技术发现桥梁桩基设计与地下管线存在冲突,及时调整设计方案,避免了后期返工与工期延误。建立系统的技术培训机制,根据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需求,制定分层分类的培训计划。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开展理论授课,并组织施工人员到示范项目现场进行实操演练,同时建立培训考核制度,确保施工人员切实掌握新技术要点。
4.2 环境风险控制与优化
施工前开展全面且深入的环境调查,与气象部门、地质勘探机构等建立合作,获取详尽的气象数据和地质勘察报告,同时对周边社区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居民对工程建设的关注点与诉求。基于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环境应对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与气象部门实时共享数据,提前储备足量的防雨布、排水泵、防风沙袋等应急物资,并根据天气预测情况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如在台风来临前暂停高空作业,将易损设备和材料转移至安全区域。对于社会环境风险,定期召开居民听证会,邀请居民代表参与,通过PPT 展示、视频演示等方式详细介绍工程建设意义、施工周期以及环保措施,发放环保知识宣传手册,设立24 小时环保投诉热线,及时回应居民关切。
4.3 管理风险控制与优化
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制定涵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手册,明确各部门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阶段的工作职责,细化各岗位工作内容与权限。引入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项目管理软件,实时采集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等关键指标数据,通过智能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自动生成偏差预警信息。例如当发现某路段施工进度滞后时,系统立即发出预警,并提供可能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加强人员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人员选拔机制,除考核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外,还注重团队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评估。定期组织涵盖项目管理理论、新技术应用、沟通协调技巧等内容的业务培训,邀请行业精英分享成功案例与实践经验。
4.4 资金风险控制与优化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深入研究 PPP 模式的适用场景与操作流程,组建专业的 PPP 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策划、谈判与实施。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磋商等方式,吸引具有丰富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雄厚资金实力的大型企业参与项目投资。在某市政综合管廊项目中,采用 PPP 模式与知名企业合作,由企业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政府通过可行性缺口补助的方式进行付费,既保障了项目资金需求,又提高了项目运营效率。加强资金预算管理,运用零基预算法,结合市场行情调研和工程实际需求,对项目各项费用进行重新评估和编制,确保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五、结论
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与优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通过全面的风险识别,准确把握技术、环境、管理、资金等多方面潜在风险;运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量化风险概率与影响程度,明确风险等级;进而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风险控制与优化策略,从技术提升、环境应对、管理完善、资金保障等维度入手,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在实际项目管理中,持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是保障市政工程项目顺利推进,实现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代博.论市政工程建设前期工作流程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6):190-192.
[2]梁婉华.建设单位在房建市政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优化策略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5):193-195.
[3]黄惠勇.绿色建筑标准对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华民居,2024,17(0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