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价值观引领与生活实践结合路径探究

作者

易梅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三小学 40540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推进,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越来越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在小学阶段,学生尚处于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要传授基础的道德规范与法律知识,还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和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一、价值观引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

(一)价值观引领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

价值观是个体对于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准则。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在此阶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促进其品德的养成。

首先,价值观引领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接触社会规则、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能够培养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师通过课程中的讨论、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对”与“错”,通过具体的道德判断与行为评估,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

其次,价值观的引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学生在掌握了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之后,能够自主地在日常生活中作出道德判断,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例如,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具备正确价值观的学生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抵制不当行为的影响。

(二)价值观引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策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更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引领。这些策略既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体现个性化与趣味化,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虚拟情境中体验道德与法律的选择。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诚实与撒谎”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选择并讨论不同的行为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基本原则,还能在实践中强化自我约束。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集体讨论、互动式问答等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和讨论社会中的各种道德问题。例如,在学习到“诚实守信”这一课题时,可以让学生围绕“如果朋友借了我的东西没还,我该怎么办?”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分析不同选择的后果,从而加深对诚信的理解{1}。

最后,教师还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强化家庭中的价值观引导作用。通过家校合作,确保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够受到价值观的引导,形成教育合力。

二、生活实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方式

(一)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高度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的规范。例如,在学习“养成良好习惯”这一主题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并促使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中。

以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养成良好习惯》为例,该单元内容涉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按时作息、讲究卫生、诚实守信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行为养成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法来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情境创设与生活案例结合: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例如“我爱洗手”或者“按时作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到良好习惯对个人健康和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互动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情境角色扮演等形式,促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增强对良好习惯的认同与实践。例如,通过设置“如果我没有按时作息会怎样?”的情境,让学生讨论不良习惯带来的后果,从而激发他们改正不良习惯的动力 {2}

家庭作业与实践活动结合:教师可以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要求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作息时间和个人卫生情况,并在下一课时进行总结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课堂所学,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家庭与社会资源在价值观引领中的作用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两大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校应当积极与家庭和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和生活实践。

家长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最初的道德课堂,家长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念。教师应当通过家校联系本、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行为与法治意识的培养,确保家校合作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3}。

社会资源的利用也是提升学生价值观引领的重要途径。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警察局等法律实践场所,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学生感知法律的严肃性与社会规范的必要性。此外,社会中的志愿者、社会组织等,也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向学生传递帮助他人、关爱社会的价值观。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中的榜样人物来校演讲,讲述他们如何通过践行社会责任和遵守法律实现个人成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认同感。

结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而价值观引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路径。通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教师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家校合作和社会资源的融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学校应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将价值观引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翟振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路径[J].家长,2025,(11):59-61.

[2]王鑫.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探索[J].读写算,2025,(08):136-138.

[3]苏念.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J].家长,2022,(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