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数学复习课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

徐玲

皖滁州市定远县炉桥镇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引言: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复习课的核心在于“练”,旨在设计各种契合学生学习需求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在练习、思考和探究中,将新知识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网络体系之中,并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练习设计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学生学习起点,高效整合生活素材,以及分层设计习题上。

1.小学数学复习课现状分析

1.1 传统教学模式弊端

传统小学数学复习课长期陷入“教师主导、知识复刻”的固化模式,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章节顺序逐点回顾,将复习简化为知识点的重复罗列与习题的批量讲解。这种模式忽视学生个体对知识掌握的差异化,导致已熟练掌握知识的学生陷入“无效重复”,产生倦怠感;而知识薄弱的学生因跟不上统一讲解节奏,仍无法突破学习难点。课堂中,教师占据绝大部分时间进行单向输出,学生缺乏自主梳理知识、构建体系的机会,难以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复习内容多局限于课本例题与习题,与学生生活场景脱节,无法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实用价值,进一步削弱复习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使复习沦为“机械训练”而非“能力提升”。

1.2 学生复习状态问题

小学生在数学复习课中普遍呈现被动参与、动力不足的状态,这与复习课的内容设计和教学形式密切相关。部分学生因过往学习中积累的知识漏洞未得到及时弥补,面对复习内容时易产生畏难情绪,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回避互动,甚至抵触完成复习任务;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复习课是“旧知识的简单重复”,缺乏新鲜感与挑战性,学习积极性不高,仅满足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基础习题,不愿主动反思错题根源或探索知识间的关联。此外,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复习方法,多数依赖教师的引导与安排,不会自主整理错题本、绘制知识框架图,导致复习过程零散无序,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复习效率低下且效果难以巩固。

2.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复习课设计需从“精准诊断”与“个性化引导”两方面入手,打破传统模式的盲目性。课前,教师可通过轻量化测试、错题分析问卷等方式,收集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薄弱点,如“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混乱”“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易漏算”等,以此确定复习的核心重点,避免无差别覆盖。课堂设计中,需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梳理时间,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知识树、表格等工具,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例如让学生自主绘制“长方体与正方体”单元的知识框架,标注公式推导过程与易错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图谱。同时,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进行分层分组,为基础组设计“基础知识点过关练习+典型错题复盘”任务,为提升组设计“知识综合运用+拓展性问题探究”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配的学习节奏中获得提升,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2.2 多元化教学方法融合

融合多元教学方法可赋予复习课趣味性与探究性,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以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如“学校组织春游,如何计算租车费用最划算”“超市打折活动中,哪种优惠方式更省钱”,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复习过程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引入“游戏化教学法”,将复习内容转化为趣味闯关任务,如“计算小达人闯关”“图形拼图挑战”“错题侦探行动”等,通过积分、勋章等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复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运用“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典型错题或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如“为什么这道百分数应用题容易出错”“如何快速判断三角形的类型”,通过同伴间的思维碰撞,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让复习课兼具知识巩固与素养提升的双重价值。

3.高效教学模式的应用对策

3.1 课堂组织与管理优化

课堂组织与管理的优化是高效复习课落地的保障,需兼顾“秩序性”与“灵活性”。课前,教师需明确课堂规则,如小组讨论时的发言机制(轮流发言、尊重他人观点)、自主学习时的纪律要求(专注思考、不随意干扰他人),确保课堂活动有序开展。课堂实施中,采用“动静交替”的组织方式,合理搭配自主梳理、小组讨论、教师精讲、互动练习等环节,例如“15 分钟自主梳理 +10 分钟小组讨论 +10 分钟教师精讲 +10 分钟互动练习”,避免学生因长时间处于单一学习状态而注意力分散。

3.2 教学评价体系完善

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可及时反馈复习效果,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需突破“单一测试”的局限,构建“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体系。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课堂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互评、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记录学生在知识梳理的完整性、小组讨论的参与度、错题反思的深度等方面的表现,例如对学生绘制的知识思维导图进行星级评价,对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度进行积分记录,让评价更全面、动态。终结性评价则采用“小范围精准测试”的方式,围绕复习重点与学生薄弱点设计测试内容,如针对“分数应用题”的复习,仅测试相关题型,而非全面覆盖,确保评价结果能精准反映复习效果。评价结果需及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向学生清晰指出优势与不足,如“知识框架梳理完整,但应用题解题步骤不够规范”;教师则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后续复习计划,如针对测试中暴露的共性问题,补充专项练习,让评价真正服务于复习效果的提升。

3.3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高效复习课模式有效应用的核心支撑,需从“教学设计”“技术应用”“学情把握”三方面提升。学校可组织专题培训,聚焦复习课设计的关键技能,如“如何通过课前诊断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点”“分层任务的设计方法与实施技巧”“复习课中重难点突破策略”等,邀请资深教师或教研员结合案例讲解,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开展复习课主题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优秀案例观摩与评课议课,如围绕“小数除法复习课”开展同课异构,对比不同设计的优劣,交流教学中的困惑与经验,共同优化教学策略。同时,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信息化技术,通过线上课程、校本培训等方式,掌握在线教学平台、互动白板、多媒体制作工具的运用方法,提升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此外,教师需加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认知规律的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总结,如记录每节复习课的成功经验与问题,逐步提升把握学情、调整教学的能力,更好地驾驭高效复习课模式。

结束语:构建并应用小学数学复习课高效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通过创新思维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复习课中的问题,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梦敏.小学数学应用题微课设计及实施研究[D].宁夏大学,2016.

[2]李笑笑.小学高年级数学单元复习教学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3]吴国飞.让单元复习课充满“生长”的力量[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0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