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路径
王影
皖滁州市定远县炉桥镇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引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科学实验教学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改进路径。
1 教学目标与内容优化
1.1 结合核心素养制定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需打破传统以“掌握实验步骤与知识结论”为主的目标设定,转向综合素养培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应涵盖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维度。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目标需明确学生能独立设计简单实验方案、规范操作实验器材、准确收集实验数据。科学思维维度,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因果关系、归纳实验结论、提出合理质疑。科学态度层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实验习惯,尊重实验结果,不随意修改数据。社会责任维度,让学生在实验中感知科学与生活、社会的关联,树立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制定目标时需结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将核心素养要求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教学目标,避免目标空泛,确保每节实验课都能围绕核心素养开展,逐步提升学生综合科学素养。
1.2 整合实验内容与生活实际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内容优化需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实验内容贴近学生日常体验,降低认知难度,同时增强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传统实验内容常存在与生活脱节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实验意义。改进后需从生活场景中挖掘实验素材,例如围绕“家庭垃圾分类”设计物质分类实验,围绕“食物保鲜”设计探究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围绕“校园植物生长”设计探究光照、水分对植物生长作用的实验。整合过程中需保留教材核心知识点,将生活元素融入实验设计,让学生在解决生活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实验。小学科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好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在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主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来在科学探究中可以有一番作为。
2 教学方法创新
2.1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需改变传统“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让学生成为实验探究的主体。教学中教师需先创设与实验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经验提出猜想,例如在“探究物体沉浮条件”实验中,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提出“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猜想。随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思考需要用到的器材、实验步骤及如何收集数据,教师仅在学生方案存在明显漏洞时给予提示,不直接干预方案设计。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操作,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主思考解决办法,而非依赖教师指导。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分析猜想是否成立,归纳实验结论。
2.2 引入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提升实验教学效率。分组时需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性格特点,确保每组内既有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也有善于思考、表达的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实验前明确小组分工,让每位成员都有具体任务,例如有的负责实验器材准备,有的负责操作实验,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整理实验结论,避免出现部分学生“搭便车”的情况。实验过程中鼓励小组成员相互配合,遇到问题共同讨论,例如操作步骤争议或数据异常时,通过集体思考寻找解决方案。实验结束后组织小组展示成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评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中完成实验任务,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身想法,同时借助集体力量攻克实验难点,提升实验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完善
3.1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需打破传统仅以“实验报告完成质量”或“实验结果正确性”为依据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内容需覆盖核心素养各维度,除关注实验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外,还需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操作的规范性;科学思维,如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深度、结论归纳的逻辑性;科学态度,如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对小组合作的参与度;社会责任,如是否能联系生活提出科学应用设想。评价主体需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让学生从自我反思与他人反馈中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评价方式需多样,结合课堂观察记录、实验操作考核、成果展示、学习档案袋等,全面反映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表现,避免评价片面性。
3.2 注重过程性评价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需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全流程中的表现,而非仅关注最终实验结果。过程性评价需贯穿实验教学始终,实验前评价学生提出猜想、设计方案的过程,判断其是否能结合已有知识合理思考;实验中通过课堂观察实时记录学生的操作行为,如是否能规范使用器材、是否能准确收集数据、遇到问题时的应对方式;实验后评价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反思实验不足的过程,而非仅看结论是否正确。过程性评价需及时记录,可通过教师即时评语、学生实验过程记录表、课堂影像资料等方式留存评价证据。即使学生实验结果未达预期,若其在探究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思维能力与态度,也应给予肯定评价,避免因结果导向让学生产生畏惧错误、不敢尝试的心理,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3.3 强化评价反馈与改进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需强化反馈与改进环节,让评价结果真正服务于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素养发展。评价反馈需及时且具体,教师在完成评价后,需尽快将结果反馈给学生,避免反馈滞后影响学生改进。反馈内容需明确指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优点,如“实验方案设计有创意”“操作规范且认真”,同时清晰说明待改进之处,如“数据记录不够详细”“分析结论时未联系生活实际”,避免笼统评价。针对评价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教师需调整教学策略,例如若多数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上存在困难,后续教学中需增加方案设计指导环节;针对学生个体问题,需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如指导数据记录不规范的学生学习科学记录方法。
结束语:基于核心素养改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意义重大。通过优化教学目标与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等路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未来,需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跃进.试论如何围绕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 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2020:1701-1703.
[2]王彩兰.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验教学路径研究[J].华夏教师,2019,(33):64.
[3]张秋常.基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科素养[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重庆市酉阳县官清乡中心小学校;,2019: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