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观察站助力小班孤独症幼儿社交的个案研究
高姝
迈皋桥幼儿园瑜憬湾分园
一、研究背景
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如何为不同特质孩子打造适宜学习环境。当深入了解孤独症儿童群体后,我越发意识到他们在社交发展上的艰难处境,这激发我思考如何运用教育智慧,帮他们突破社交困境,融入集体。我渴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出契合他们需求的教育路径,让教育的阳光照亮他们成长的每一步。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如何为不同特质孩子打造适宜学习环境。当深入了解孤独症儿童群体后,我越发意识到他们在社交发展上的艰难处境,这激发我思考如何运用教育智慧,帮他们突破社交困境,融入集体。我渴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出契合他们需求的教育路径,让教育的阳光照亮他们成长的每一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幼儿园小班孤独症幼儿“小佰”(化名),经专业机构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主要表现为:回避眼神交流,极少主动发起社交;对他人呼唤无回应,拒绝肢体接触;沉迷于旋转物体,对同伴游戏缺乏兴趣。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国内外关于孤独症幼儿教育、社交干预等方面的资料,精准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筑牢理论根基,充分借鉴前人经验,有效避免重复研究。
2.观察法:在多种场景下持续观察小佰,详细记录他的社交行为、情绪变化、专注程度等表现,获取最直接的一手资料,直观且真实地呈现小佰的社交发展动态。
3.访谈法:定期与教师、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全面了解小佰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具体表现,充分掌握他的成长环境与背景信息,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力参考。
4.行动研究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根据观察和访谈所获取的结及时调整活动方案以及教师的指导策略,积极探索最适合小佰的干预方法。
5.案例分析法:对小佰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展开深入剖析,系统总结其个体发展特点与规律,为同类研究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案例。
三、研究过程
(一)生命观察站的搭建
1. 区域设置:在班级角落建立生命观察站,分为三部分:
① 动植物观察区:饲养金鱼、仓鼠、兔子、多种植物等,配备放大镜、观察盒等工具。② 互动记录区:提供图画本、贴纸、录音笔等供幼儿记录观察发现。③ 情感表达区:设置“幼儿 100 问”展板,用绘画、录音等表达对动植物的感受。
2. 活动设计:
① 每日观察: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生长状态,如“金鱼有没有换水”“仓鼠在吃什么”。
② 合作任务:分组完成喂食、浇水等工作,如“和小朋友一起给植物浇水”。
③ 分享表达:鼓励幼儿用语言或图画分享观察结果,如“你画的仓鼠在做什么呀”。
(二)干预实施阶段(共 8 个月)
1. 第一阶段(第 1-3 月):建立信任与兴趣
教师单独陪伴小佰接触生命观察站,通过“喂金鱼”“看兔子”等活动吸引其注意力。当小佰专注于观察时,教师轻声描述:“金鱼游过来了,它想和你打招呼呢。”逐步引导其将注意力从物体转移到教师语言上,每周记录小佰主动观察动植物的时长。
2. 第二阶段(第 4-6 月):引入同伴互动
安排 1-2 名社交能力较好的同伴加入观察活动,教师示范合作行为,如“请小琪帮你拿鱼食,好吗?”当小佰出现被动回应(如接过鱼食)时,及时给予鼓励:“你和小琪一起喂金鱼,真棒!”记录小佰与同伴的互动次数。
3. 第三阶段(第 7-18 月):拓展社交技能
增加小组观察任务,如“和小朋友一起画仓鼠的家”。引导小佰用简单语言表达需求,如“要红色笔”。通过“幼儿 100 问”展板,教其识别同伴表情,如“你看小乐笑了,他很开心和你一起玩”。记录小佰主动发起交流的次数及眼神接触时长。
四、研究结果
(一)社交主动性提升
干预前,小佰每日主动社交行为(如呼唤同伴、加入游戏)为 0 次;干预后,每日主动发起互动 2-3 次,如对同伴说“看,仓鼠动了”,并尝试加入小组观察活动。
(二)眼神接触改善
干预前,小佰几乎回避所有眼神接触;干预后,在观察活动中与教师、同伴的眼神接触时长从 0 秒延长至 3-5 秒,尤其在分享观察结果时,能短暂注视对方眼睛。
(三)情绪识别能力发展
干预前,小佰对他人情绪无反应;干预后,能通过“幼儿 100 问”展板卡片识别“开心”“难过”等基本情绪,当同伴因“仓鼠不动”表现出担忧时,会指向食物盒示意“喂它”。
(四)教师与家长反馈
教师反映,小佰在非观察活动中也开始出现社交尝试,如模仿同伴玩积木;家长表示,小佰在家中会主动提及“幼儿园的小兔子”,并尝试与家人分享观察经历。
(五)非语言社交行为的拓展
干预前,小佰完全依赖自我刺激行为(如旋转玩具)排解情绪,对同伴的肢体示好(如牵手、拥抱)表现出强烈抗拒。干预中期,在共同观察仓鼠、小兔子的过程中,当同伴无意中触碰其手臂时,小佰虽未主动回应,但不再出现推开或哭闹的回避行为,肢体接触耐受度明显提升。干预后期,小佰会主动用手指向观察区的金鱼,示意同伴关注(每周约 4-5 次),这种非语言的社交邀请行为,成为其突破语言障碍的重要社交方式。教师观察发现,小佰甚至会模仿同伴的动作——当同伴用放大镜观察植物叶片时,他会拿起另一块放大镜,模仿相同的姿势凑近植物,这种模仿行为被同伴解读为“想一起玩”,进而引发更多互动。
五、讨论与分析
(一)生命观察站的干预优势
1. 低压力社交情境:动植物的静态特征降低了孤独症幼儿的社交焦虑,小佰在观察时更易放松,为社交互动创造前提。
2. 具象化社交载体:通过“喂鱼”“浇水”等具体任务,将抽象的社交规则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符合孤独症幼儿的认知特点。
3. 正向情感联结:对动植物的关心逐步迁移到对同伴的关注,如小佰因“担心仓鼠、小兔子饿了等”而主动向同伴借食物,促进社交行为的自然发生。
(二)干预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1. 教师的适时引导:当小佰专注于观察时,教师用语言建立“动植物-同伴”的关联(如“小琪也想知道仓鼠吃了没”),避免直接强迫社交。
2. 同伴的示范作用:选择耐心、友好的同伴,其主动分享、合作的行为为小佰提供了可模仿的社交范例。
3. 循序渐进的节奏:从单独观察到小组互动,逐步提升社交难度,符合小佰的适应速度。
(三)生命观察站对孤独症幼儿“兴趣迁移”的促进作用
孤独症幼儿常表现出狭隘的兴趣范围,小佰对旋转物体的沉迷曾是社交干预的阻碍。生命观察站通过“旋转的金鱼尾巴”“滚动的仓鼠球”等具有动态特征的观察对象,巧妙衔接其固有兴趣点。随着观察深入,小佰的注意力从“物体旋转”转向“生命活动”(如金鱼呼吸、仓鼠梳理毛发),这种兴趣迁移为社交互动提供了自然动机——当他发现同伴也在关注仓鼠时,会主动靠近并发出“咦”的声音,这是其社交主动性萌芽的重要标志。
此外,生命观察站的“可预测性”有效缓解了孤独症幼儿的焦虑情绪。动植物的生活规律(如定时喂食、光照需求)形成稳定的活动节奏,小佰在重复参与中逐渐建立安全感。当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减少时,他的认知资源得以释放,更易关注到同伴的存在与行为,这为社交技能的习得创造了心理基础。教师观察日志显示,小佰在观察站的情绪平稳时长从最初的 5 分钟延长至干预后期的 25 分钟,而情绪稳定状态下,其社交回应率提升了约 60% 。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生命观察站能有效促进小班孤独症幼儿的社交发展,通过自然情境中的互动,提升其社交主动性、眼神接触及情绪识别能力,是一种适宜的幼儿园社交干预方式。
(二)教育建议
1. 幼儿园层面:在班级及户外可利用场地设置生命观察站,配备多样化的动植物及观察工具,将其纳入日常活动安排。
2. 教师层面:
① 针对孤独症幼儿设计个性化观察任务,如根据其兴趣选择观察对象(喜欢玩水的幼儿可重点观察金鱼)。② 在互动中多使用具象化语言,减少抽象指令(如不说“跟小朋友玩”,而说“和小明一起给花浇水”)。3.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在家中设置简易观察角(如养一盆花),延续幼儿园的社交干预,通过“分享观察发现”促进亲子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彤梅.协同论视角下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及融合策略[J].晋中学院学报,2020,37(05):93-98.
[2] 刘莉, 刘秀颖, 周继开. 四策略有效支持孤独症幼儿融入班级[J]. 学前教育,2024, (Z3): 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