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作者

高傲霜

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引言

随着区块链技术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货币已从理论设想发展为全球货币体系的重要变量。截至2023年,全球超130个国家启动央行数字货币(CBDC)研发,加密货币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占比持续攀升。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依赖商业银行中介地位、稳定货币乘数及可预测政策时滞,但数字货币的“去中心化”“可编程性”与“跨境即时性”特征,正重塑货币创造、流通与调控逻辑。例如,数字人民币试点中“可控匿名”与“双离线支付”功能,可能绕过传统银行账户体系;比特币的波动性则削弱了利率政策对资产价格的稳定作用。在此背景下,探讨数字货币如何重构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对维护金融稳定、提升政策有效性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

1. 传导机制的核心路径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中央银行为起点,通过调控基础货币与利率,经由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影响实体经济,核心路径包括四大渠道 。利率渠道是凯恩斯学派的核心观点,强调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市场利率影响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信贷渠道则基于银行贷款的不可完全替代性,认为政策变动通过影响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传导至实体经济;资产价格渠道包含托宾 Q 理论与财富效应;汇率渠道在开放经济中尤为重要,利率变动通过影响资本流动与汇率波动,改变进出口竞争力。四条路径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理论框架。

2. 传统机制的依赖条件

传统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依赖于三大条件。第一,商业银行的核心中介地位:货币政策需通过银行体系放大政策信号,若银行脱媒或功能弱化,政策传导将受阻。第二,货币乘数的稳定性: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乘数关系需保持可预测性,否则政策对货币总量的调控将失效。第三,政策信号的可预测性与市场理性:经济主体需对政策变动形成合理预期,并通过理性决策实现政策目标。若市场存在非理性行为或政策透明度不足,传导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数字货币的特性及其对货币体系的重构

1. 数字货币的分类与特征

数字货币根据发行主体与运行机制可分为三类。央行数字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具有法定货币地位,采用中心化或混合架构,强调可控匿名性与低交易成本;加密货币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技术,无中央发行机构,依赖算法保证供应量固定但价格波动剧烈且匿名性强;稳定币锚定法币或资产,通过抵押或算法维持价值稳定,兼具加密货币的跨境流动优势与传统货币的稳定性。三类货币的共性特征包括:可编程性、即时性、数据可追溯性,这些特性共同挑战传统货币体系的运行逻辑。

2. 数字货币对货币层次的影响

数字货币模糊了传统货币层次的边界。在 M0 层面,CBDC 直接替代纸钞,成为新的零风险法定支付工具;在 M1 层面,若 CBDC 支持存款功能,则可能分流活期存款,改变 M1 的构成;在 M2 层面,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持有者若将其视为“准储蓄”,可能扩大 M2 的统计范围,但因其价格波动性,难以被纳入传统货币供应量监测。此外,数字货币的“点对点”交易特性削弱了货币乘数的可预测性——基础货币的投放不再完全依赖银行体系,而是可通过数字钱包直接触达终端用户,导致货币供应量与政策工具之间的关联性弱化。

3. 对商业银行中介地位的冲击

数字货币通过技术替代与制度创新,动摇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中介职能。从支付结算看,CBDC 的“可控匿名”与“双离线支付”功能,使个人与企业可绕过银行账户完成交易,削弱银行作为支付中介的必要性;从存款吸收看,若 CBDC提供利息,可能引发银行存款向央行数字货币的转移,导致银行负债端收缩;从信贷供给看,数字货币的智能合约功能可实现自动化的信用评估与贷款发放,降低对银行信贷中介的依赖。长期而言,商业银行可能从“资金中介”转向“服务中介”,但其核心地位的弱化将重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

四、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具体影响

1. 利率渠道的弱化或重构

数字货币凭借其独特的技术特性与制度设计,对传统利率渠道形成了复杂且双向的深刻冲击。在政策空间拓展层面,央行数字货币的零/负利率可行性打破了传统货币理论的“零下限约束”,使政策利率得以深入负值区间,理论上为央行提供了更广阔的利率调控范围,以应对通缩等极端经济情境。但与此同时,加密货币的无锚定价机制使其利率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易与央行政策利率脱钩,形成“脱锚效应”,干扰市场利率体系的统一性,进而削弱政策利率对实体经济投资、消费的引导效能。在传导效率层面,数字货币的即时性与可编程性可实现利率调整的实时触发与自动执行,大幅缩短政策时滞;然而,若市场对数字货币利率信号的信任基础薄弱,或存在 CBDC 利率、加密货币收益率等多套并行利率体系,将导致利率传导路径分化,降低货币政策整体有效性。

2. 信贷渠道的变革

数字货币正通过深度重构货币创造与信用分配逻辑,加速信贷渠道向“技术驱动型”模式的转型。传统信贷体系高度依赖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实现信用创造;而数字货币的智能合约功能,可基于区块链交易数据、社交行为等多维度信息,自动完成信用评估与贷款条件触发,实现去中介化的直接融资,显著降低对银行信贷中介的依赖。与此同时,央行数字货币的直接投放机制,可能绕过商业银行体系,削弱银行作为信用创造核心主体的地位。此外,数字货币的跨境即时流动特性,使跨国信贷供给突破地域限制,但也可能因各国监管标准差异引发“监管套利”,进一步分散传统信贷渠道的调控能力,增加货币政策传导的复杂性。

3. 资产价格渠道的强化

数字货币因其高波动性与深度金融化特征,对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效应产生了显著放大作用。加密货币市场与股市、债市的关联性持续增强,政策变动通过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能快速引发数字资产价格波动,并借助跨市场联动机制向传统金融市场扩散,形成“政策—数字资产—传统资产”的链式放大效应。同时,数字货币的“数字黄金”属性使其成为新兴避险工具,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资金可能从传统市场加速流向加密货币领域,进一步推高其价格波动,并反向冲击传统资产估值。此外,数字货币市场碎片化特征突出,导致资产定价机制复杂化,政策信号易被市场噪音干扰,但在极端市场环境下,不同数字资产间的风险联动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共振,加剧金融体系脆弱性。

4. 汇率渠道的复杂化

数字货币的跨境流动与去中心化特质,正对传统汇率传导机制构成系统性挑战。其一,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化推广可能重塑国际货币竞争格局——若数字欧元、数字人民币等通过跨境支付网络扩大使用范围,将直接冲击美元主导的现行体系,引发主权货币间汇率的长期结构性调整。其二,加密货币的“无国界”特性使资本流动突破传统监管边界,政策变动可能通过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市场快速传导至外汇市场,形成“政策—加密货币—汇率”的非线性传导路径,削弱传统汇率调控工具的有效性。其三,稳定币的美元锚定机制实质上延续了美元的“数字霸权”,非美货币需通过维持更高利率或资本管制应对汇率压力,而各国监管政策的碎片化进一步放大了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

5. 政策时滞与效果的不确定性

数字货币的技术迭代与市场创新,正以双重效应重塑货币政策时滞与效果。传统政策时滞受制于银行体系传导、企业投资决策等环节,往往需数月甚至更久才能显现效果;而数字货币的即时性与自动化特性使政策信号可直达终端,理论上具备“实时调控”潜力,大幅压缩政策时滞。然而,数字货币市场的非理性特征可能导致政策效果被过度放大或反向扭曲——例如降息预期可能引发比特币暴涨,反而抽离实体经济流动性。此外,数字货币的跨境无障碍流动使政策溢出效应显著增强,一国政策调整可能通过数字货币市场在 24 小时内传导至全球,进一步加剧政策效果的可预测性难题。

结论

数字货币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正在颠覆传统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与宏观环境。一方面,其可编程性、零/负利率可行性及跨境流动性为政策工具箱扩容(如基于智能合约的定向调控),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脱媒、市场波动加剧及国际政策溢出效应也放大了传导不确定性。未来,货币政策需从“单一总量调控”转向“结构+技术”协同模式:国内层面,构建“央行—商业银行—数字钱包”双层运营体系,平衡隐私保护与监管需求;国际层面,推动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标准统一,防范“货币替代”风险。唯有将技术伦理、金融安全与政策自主性纳入数字货币发展框架,才能实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高效转型与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健。

参考文献

[1] 肖凯. 数字货币对金融体系和传统货币的影响研究 [J]. 商业经济,2024,(05):179-181.

[2]张俊川,江晶晶,艾龙华.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挑战[J].北方金融,2023,(11):3-8.

[3]石建勋,江鸿.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研究——基于 DSGE 模型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2,(08):166-181.

[4]兰虹,杨雯,魏东云.法定数字货币对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影响[J].西南金融,2021,(11):89-100.

作者简介:高傲霜(1992.10.23),女,汉族,河南郑州,大学本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主要从事金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