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郭倩雯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西方公共管理理论无法科学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实务的矛盾,人才培养主体单一与社会公共管理实践主体多样化的矛盾,学科专业壁垒性与新时代公共管理问题综合化复杂化的矛盾[1]。为着力营造良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环境,需要推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创新育人机制,着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人才。

一、新时代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公共管理学科是以公共利益、公共价值为导向,以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等为下设专业,研究如何公共管理现象及其规律,运用公共政策和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学科。新时代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在于精密结合新时代我国公共管理实践需求,对接经济社会转型需求,涵养公共伦理精神,增强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培养既能够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发展变化,也能够把握全球公共治理前沿挑战,具有开放国际视野、前瞻议题研究能力以及多元化公共管理问题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创新人才。

二、新时代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课程体系跨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专业课程体系是新时代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重在帮助学生学习学习公共政策、政府管理、城市发展与管理、地方治理、组织管理等各领域知识,建构公共管理完整知识体系。然而,传统模式下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一方面往往西方公共管理经典文献为脉络,讲解和演示公共管理理论演进脉络,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我国国情脱节的问题,对新时代以来公共管理前言议题较少涉及,导致知识结构碎片化[2]。另一方面,较少涉及新时代以来我国公共治理的具体实践,缺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互动,如数字技术赋能不足,国际视野局限等。这就导致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或者进入工作岗位时,虽然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但感觉无从下手,无法适应新时代公共治理复杂多变现实,整体能力与具体实践契合度不高。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新时代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打破高校单一育人主体格局,引入多方力量,继而来推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注重原文阅读,以讲解概念、理论为基本教学方式,忽视了营造真实公共管理场景的重要性,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这主要是因为其涉及的领域多为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具有“非市场性”特点,学生难以找到足够的“实践机会”。缺乏参与具体实践经验的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因为实践经验的匮乏难准确把握概念含义,在具体实务中缺乏应有的综合应对能力,无法体悟公共管理中各类制度设计的含义和意图。

三、新时代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跨界”课程体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多元化知识,以适应新时代公共管理工作需求。由此,高校公共管理人才需要打破学科边界,加强与法学、文学、计算机等专业结合,构建“跨界”课程体系结构,形成“大公共管理”知识结构。比如,可开设《法学概论》课程,将法学思维融入公共事务管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层治理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要强调“时代特色”的融入,围绕我国公共管理具体实务,增设“数字政府”“行政伦理与责任”“智慧农业与公共政策”“数字治理”“城乡社区治理”“电子政务”等新专题,更新经典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可结合区域特色和新时代公共管理实践,开发“社区居民矛盾调解”“城市数字治理实践”“人工智能下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振兴”“短视频背景下城市行政执法策略”“破解大学生手机管理困局”等本土教学案例,将基层治理中的现实难题和政策执行困境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贯通育人链条,推进实践育人新成效

为弥补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由于实践机会稀少、社会经验不丰富等导致专业能力不足,需要突出社会需求导向,围绕理论理解、政策分析、公共服务、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培养积极创设各类公共管理实践场景,建构“理论筑基、场景感知、实务践行”的实践育人体系,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求解新兴治理难题。要整合公共管理竞赛资源,推进教研融通,开展学术竞赛、学生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撰写科研理论文章,参加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等各类比赛,为学生搭建实践锻炼平台,继而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和学术科研能力。比如,以学生科研团队+导师组”的模式,推进教研融通。在共同开展科研和社会治理之前,首先由导师组向学生科研团队讲解专业知识,介绍科研背景,链接社会资源。随后引入学生在基层矛盾化解、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具体场景中融合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论,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案例编写、访谈等方式,围绕公共管理专题活动开展田野调查,接触数字治理,研究新时代公共管理实务中各种困境,开展案例研讨、角色扮演与政策推演,形成公共政策优化建议[3]。

要推进情境教学,开展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教学活动,实施教室内的场景式教学,开发真实公共治理游戏,促进场景式课堂教学变革。鼓励专业学生以公共事务有效治理为课堂教学活动目标,加强跨专业活动,鼓励学生模拟行政机构、社会组织等,并结合课程议题设计活动方案,如开展治理模式辩论赛,促使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更好理解公共决策中可能偏见、多元主体互动视角、技术治理与民众参与关系等学科知识。

围绕产教融合、校地合作,通过社区实践、社会调查、社会服务、SRTP等课外实践环节,创新开放式育人模式。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引入政府与社会力量,构建政、产、学、研、创 “五维共育”协同育人生态圈。依托协同育人生态系统,为学生创建丰富的公共事务治理实践场景,接触普通群众、网格员、法务工作者等,在真实的场景中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其公共服务意识。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应该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引入具有我国特色和智慧的公共管理新理论新案例,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打破公共管理与农学、文学、哲学、信息科学等之间的专业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当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采用多模态教学方法,将案例研讨、角色扮演、社会服务、田野调查等融入公共管理育人实践,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或者虚拟场景中了解公共管理实践,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海娟.数字化赋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探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5,47(04):100-103.

[2]夏红梅,邢梓桐.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学赛研创”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5,11(19):59-63.

[3]王慧慧.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公关世界,2025,(08):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