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

作者

郭倩雯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强调教育本质的回归,突出公共价值的引领,要求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塑造系统性育人模式塑造,以促进公共管理人才高质量培养。然而,受教学思维、方法、资源等现实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实践渠道少、场景匮乏,育人主体单一、资源与实务相脱节等问题,灌输式、单一化教学现象依旧存在,导致整体教学模式趋同,育人效果差强人意。

一、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简介

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包括但不限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电子政务、公共关系学等[1]。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公共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还涉及政策制定与执行、公共财政管理、政治体制与治理模式等多个方面,重在帮助专业学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提升数字素养、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组织协调能力等基本素质。

二、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基本现状

(一)轻视职业理想塑造,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

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服务思想和爱国理念。当前,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在理想指导实践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尤其是在课程体系建构方面,偏重于传统理论的灌输,特色性不足,实用性较强,缺乏一定的人文性,重视职业能力培养轻视职业理想塑造。这容易加剧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功利性,容易导致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缺乏职业认同感,专业深度与认知浅。

(二)育人主体结构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大公共管理”是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的新理念,要求学校充分调动各类育人力量,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中推进教学。现实情况是,现阶段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主要以专业教师为主,缺乏机构专家、思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多元主体参与,呈现出条块分割现象,致使各类资源未实现优势互补。

(三)校社联动不足,实践资源配给不足

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质,决定其教学不能坐而论道,需要置身火热的公共管理实践,紧扣当下社会问题,拓展教学资源和渠道,实现教学的社会化和开放化。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与社会联动机制不足,社会相对处于缺位状态。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扮演着公共管理的观看者而非参与者,较少深入一线了解公共管理工作实际[2]。

三、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

(一)坚持价值引领,增加职业理想教学资源

职业理想能够起到导向、调节、激励等作用,具有差异性、发展性、时代性等特点,与学生的三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是指个体对特定职业的态度、道德、行为准则和习惯等。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创新,应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并践行公共精神、法治精神和公共道德。由此,为让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与现实实践的关系,理解做好公共管理工作的价值,应该探索开发校本课程,将课程内容涉及到公共管理职业发展与规划导论、影响公共管理职业规划的因素、认识自我了解公共管理专业职业、了解公共管理职业环境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生涯分析,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生涯需要的实践能力,参加有益的生涯训练。要开展职业道德理想教育,帮助学生处理好工具与人文的关系,展现坚定的职业认同。这就需要在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目标上将维持生活、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三个要素有机地统一起来,加入公共管理职业道德培养、公共管理领域模范人物、公共管理行业精神等人文性教学,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真实需求,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能力。

(二)探索校内全员育人导师制度,组建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与高校校园管理存在诸多相通之处,比如学校宣传部可组织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参与舆情治理、新闻宣传策划与报道、文化宣传等;学生工作部可组织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开展学生宿舍、学生社区各项治理工作。因此,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创新要重视思政教师、行政管理、服务人员、学生组织、学科教师等主体在培养公共管理人才中的作用,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发挥不同主体在价值引领、学科交叉、实践育人等方面的优势,以多资源开发、多情景展现、多形式交流,形成培育合力,进一步提升育人成效。要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聘请其他专业教师、行政管理、服务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提供实践场地和多学科专业,继而为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人才队伍。比如可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第二课堂空间,邀请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时代厚度与现实温度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影像认识社会、理解文化,从公共管理、法学、传播学等视角分享各自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的分析思维。

(三)强化校社联合,开展系统丰富的实践活动

以“区域联合、交流互助、共谋创新、携手发展”为目标,以多元互动场景为纽带,联合文博机构、社区治理单元、乡村基层治理等,打通“学-训-岗”闭环。吸引社会多元主体参与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在队伍打造、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基地共享、产教融合、教师发展、考评激励等方面开展及时和持续的沟通。要探索多元化实践活动项目。重视情境体验,借助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模拟职业场景,以真实岗位、任务、体验,组织学生到社区、乡村、事业单位等开展公共管理实践项目体验活动。例如,可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公共文化项目调研等实训活动,参与乡村治理实践,通过深入调查和资料分析,让学生洞悉公共管理专业的内涵与能力要求,引导学生利用公共管理理论与实务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再如,可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元宇宙教学场景,连接课程内容与真实岗位,进行 1:1 公共管理场景还原模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全流程训练,提升应急判断与协同处置能力[3]。

四、结语

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在于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深化职业理想,渗透公共管理价值理念;在于构建多元参与教学机制,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将所学与致用紧密结合。此外,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创新还可以借助数字赋能,探索虚拟化职业场景体验、AI 辅助教学等创新实践。借鉴赛学融通课程思政模式等创新模式,构建“问题发现-策略制定-行动推演-反思优化”的教学闭环。

参考文献:

[1]刘冀徽,付楚涵.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25,(15):153-156.

[2]朱晴晴.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智库时代,2020,(04):246-247.

[3]董杨,焦诗卉,刘兆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05):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