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夏孟耸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引言

高中政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其教学目标已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传统讲授式教学因忽视学生主体性,难以满足新时代育人需求。议题式教学以真实议题为载体,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链设计及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社会现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政治认同、科学精神与公共参与意识。然而,当前议题式教学在实施中仍面临议题设计脱离实际、情境创设形式化、活动组织低效等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探讨议题式教学的实施路径,为高中政治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议题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核心,其设计需兼顾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以“经济全球化”单元为例,教师可围绕“华为公司应对美国制裁的案例”设计三级议题:一级议题“美国为何压制中国科技企业”,二级议题“中美科技博弈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三级议题“中国科技企业如何突破技术封锁”。该议题链既涵盖“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概念,又紧扣学生关注的科技热点,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例如,在探讨“美国为何压制中国科技企业”时,学生需结合“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知识点,分析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本质。

在议题选择中,教师需注意三点:其一,议题需具有争议性,如“人工智能发展是否威胁就业”等,这类议题能激发学生多元思考;其二,议题需贴近学生生活,如“校园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效果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政治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其三,议题需承载学科重难点,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通过议题探究突破教学难点。通过生活化议题,学生能将抽象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增强学习获得感。例如,在讨论“校园垃圾分类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时,学生可以实地调研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分析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深入理解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过程。

二、情境创设:多元载体,深化认知

情境是议题式教学的支架,其作用在于将议题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空间。以“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单元为例,教师可创设“某市环保局整治污染企业”的模拟情境:学生分组扮演企业主、环保局官员、市民代表,围绕“执法标准是否合理”“企业整改成本如何分担”等议题展开辩论。通过角色代入,学生能直观理解“权责法定”“程序正当”等原则,避免机械记忆法律条文。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从而加深对依法行政的理解。

情境创设需注重多元载体运用。除角色扮演外,教师还可引入时政新闻、数据图表、影视片段等素材。例如,在“国际关系”单元中,教师可播放“一带一路”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为何倡导多边主义”,通过视频中的具体案例和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多边主义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性;在“文化传承”单元中,教师可展示“故宫文创产品”销售数据,组织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通过数据对比和分析,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结合的潜力和途径。通过多模态情境,学生能在多感官参与中深化对政治概念的理解。

三、活动组织: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议题式教学的实施依赖于结构化探究活动。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单元为例,教师可设计“社区垃圾分类方案优化”项目:学生分组调研社区现状,撰写提案并模拟居民代表大会进行答辩。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提供方法指导,如“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运用 SWOT 分析法评估方案”。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将“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技能。在调研社区现状时,学生需要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合作探究需注重思维显性化。教师可引入“思维导图”“辩论赛”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逻辑链条。例如,在“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单元中,教师可组织“疫苗造假事件责任归属”辩论赛,要求学生运用“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等理论进行论证。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事实和理论进行支撑,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通过观点交锋,学生能突破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四、评价反馈:多元维度,促进发展

议题式教学的评价需突破单一分数导向,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以“法治社会建设”单元为例,教师可设计“校园欺凌治理方案”评价量表,从“法律知识运用”“方案可行性”“团队合作表现”三个维度进行评分。评价主体需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还可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及社区代表评价。例如,在“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中,教师可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对学生服务效果进行点评,社区工作人员的评价能从实际需求和社会效果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反馈,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反馈机制需注重即时性与建设性。教师可采用“课堂观察记录表”实时记录学生表现,课后通过“学习反思日志”引导学生总结经验。例如,在“全球气候治理”议题讨论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撰写“我的低碳行动计划”,并针对计划可行性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在撰写行动计划的过程中,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教师的改进建议则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计划。通过持续反馈,学生能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行动自觉。

结束语

议题式教学通过议题驱动、情境浸润、活动支撑及评价导向,实现了政治课堂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及公共参与能力。然而,议题式教学的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议题设计能力不足、教学资源有限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议题库建设、跨学科融合及数字化工具应用,为议题式教学的常态化实施提供支持。高中政治教师应以议题式教学为抓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丽萍.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构建[J].试题与研究,2022(32):113-115.

[2]马科学.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学周刊,2022(26):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