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环保新形势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刘和明
岳西县应急管理局 安徽省安庆市 246600
一、引言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前置环节,对于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环保新形势下,深入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发展与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环保新形势的特点
2.1 随着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
近几年来国家为保护环境,出台了一些更为严格也更为细致的法规。《“十四五”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工作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制度,从制度上加强了对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工作的管理。同时,实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分别对各区域设置不同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真正做到按需施策、精细管控,让更多的环保政策落地生根。
2.2 公众环保意识显著提升
随着环保问题日益严峻加之环保宣传教育的持续深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会积极关注周边的环境,并积极参与监督和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基于这样的背景,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更加透明、更加科学地开展。
2.3 新兴技术应用于环保领域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卫星遥感等新方法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环保,对于环境监测来说,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控大面积的生态环境情况,获取精确的数据信息;大数据技术能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出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其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等,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这些新兴的技术都为环保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2.4 国际环保合作日益紧密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各国开展国际合作已经势不可挡,我国积极履行签订的国际环保公约,对于温室气体减排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进一步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
三、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临的挑战
3.1 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尽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持续健全,但由于国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总体刚性不足、落地难度大、各方责任不清晰、支撑保障能力欠缺等问题仍较为突出;排污许可制与环评、总量、统计、监测、执法等制度仍难以衔接协调;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均存在着两个多头负责的情形,且无法做到全要素覆盖,管理与技术也难以相辅相成。
3.2 预防效能有待提升
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仍然较高,特征污染物及新污染物环境影响不可忽视。部分新建项目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域上游地区及生态环境敏感区进行布局建设,对生态环境准入把关形成了新的压力,亟须进一步加大环境影响评价对优化规划决策、强化环境准入刚性约束的力度,从源头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实现污染减排的目标。
3.3 责任落实尚需加强
由于部分地方和建设单位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开展环评工作,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规划“未评先批”、项目“未批先建”、擅自变更以及未落实生态环保设施建设、措施不到位等情况。同时,也存在环评机构把关不严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使得环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4 技术方法需与时俱进
新环保新形势出现以后,一些新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评价方法对于解决一些新污染源、生态环境等问题还存在不足之处。此外,新兴技术的运用尚不够完善,因而要在加强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四、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机遇
4.1 政策支持推动行业发展
国家重视环保工作,赋予了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前所未有的机会。各种环保政策法规相继出台,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支持和投入,有利于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
4.2 创新技术为评价提供精准工具
应用新兴技术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提供更加高效的技术支持,在大数据下通过对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以及变化趋势进行全面了解,并且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对环境影响的模拟与预测,使得评价更加科学、精准,促进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不断提升,进而更好地服务于项目建设决策。
4.3 公众参与促进工作优化
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增多有利于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及反馈。公众提高对项目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有助于项目建设单位与评价单位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采取更为谨慎的工作态度来开展工作,由此可见公众参与对项目的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4 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由于国际之间的环保合作越来越频繁,这给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发展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应引进国外的经验以及标准,并推广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去。此外,加入环保项目的国际项目评价有助于开发国际市场,让更多的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优化策略
5.1 充实制度体系、强化协同配合
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体系,明晰各个环节的功能定位、责任边界和衔接关系,防止重复评价。着力做好规划环评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联动,推动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同时,深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简化的项目环评管理路径。此外,还需做好排污许可与其他制度衔接,形成从规划到项目建设和运营全过程、全链条的闭环式管理制度体系。
5.2 加强预防,严格准入
加大对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的审核力度,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并且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风险预警制度,对可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的项目提前开展预警监测工作。此外,还需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进一步削减污染总量;加强对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的保护,杜绝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5.3 压实各方责任,加强监督执法
首先要明确各地政府、建设单位、环评机构等相关方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责任,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其次,加强对环评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环评机构的门槛,并严格惩处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不良行为。其三,建立健全环评信用管理平台,做好对环评机构和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依据其信用情况进行信用惩戒。最后,加强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保证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评文件以及批复的有关要求,对环保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5.4 加快创新步伐,提高评价水平
加大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并广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断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其次,加大新环境问题以及新污染物的研究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评价技术方法和标准;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环境影响评价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结束语:
在环保的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迎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此,则需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作用,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加大预测预防力度,落实相关人员职责,加大科学技术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和改善,适应新形势下的环保需求,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秋雁.环评工作在环境工程中的创新性作用及其应用探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5,38(05):58-60.
[2]李梦娟.新时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5,38(0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