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施工及管理

作者

李兴旺

阜阳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安徽省阜阳市 236000

摘要:本论文围绕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其施工技术要点与管理策略。通过对沥青化改造施工前准备、施工过程关键技术,以及施工管理中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管理等方面的探讨,旨在为提升市政道路沥青化改造工程质量和效率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助力打造更优质、舒适、耐用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

关键词: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施工技术;施工管理

一、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流量日益增加,水泥混凝土道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出现路面破损、接缝病害等问题,影响道路的使用性能和行车舒适性。沥青路面因其具有良好的平整度、抗滑性、噪音低等优点,市政工程中对水泥混凝土道路进行沥青化改造成为改善城市道路状况的重要举措。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有效的施工管理是确保沥青化改造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关键,对提升城市道路服务水平、促进城市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施工技术

(一)施工前准备

1路况调查与评估

在进行沥青化改造前,需对水泥混凝土道路的路况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如探地雷达、路面弯沉仪等,检测路面结构层厚度、强度、裂缝分布及深度等状况。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准确判断道路病害类型和严重程度,为后续的改造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材料选择与检验

沥青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性能。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道路石油沥青,其针入度、延度、软化点等指标需满足设计要求。粗集料宜采用质地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的碎石,细集料选用机制砂或洁净的天然砂。同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原材料进行抽样检验,确保材料质量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设备调试与人员培训

施工前对沥青搅拌设备、摊铺机、压路机等机械设备进行全面调试和维护,确保设备性能良好,能够正常运行。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熟悉沥青化改造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掌握施工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二)施工过程关键技术

1原路面处理

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存在的裂缝、坑槽等病害,需进行针对性处理。较小的裂缝可采用灌缝胶进行填充密封;较大的裂缝和坑槽则需先将损坏部位凿除,清理干净后用高强度混凝土进行修补。同时,为了增强沥青面层与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粘结力,可对原路面进行铣刨处理,铣刨深度一般控制在3-5mm,铣刨后及时清理路面,确保表面清洁、无杂物。

2粘层油施工

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处理完成后,喷洒粘层油。粘层油采用乳化沥青,喷洒量根据路面状况和乳化沥青的品种确定,一般控制在0.3-0.5L/m²。喷洒应均匀一致,不得有漏洒或堆积现象。喷洒粘层油后,严禁车辆和行人通行,待粘层油破乳、水分蒸发完成后,方可进行沥青面层摊铺。

3沥青混合料摊铺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采用摊铺机进行作业。摊铺前,应根据路面宽度、厚度等参数调整摊铺机的摊铺宽度、熨平板高度和振捣频率等参数。摊铺过程中,保持摊铺机匀速前进,速度控制在2-6m/min,避免中途停顿或变速,以保证摊铺的平整度和厚度均匀性。同时,控制好摊铺温度,普通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宜控制在130-160℃,改性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宜控制在160-180℃。

4沥青混合料压实

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关键环节,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初压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碾压速度控制在1.5-2km/h,初压温度应不低于120℃;复压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4-6遍,碾压速度控制在2-3km/h,以消除轮迹,提高路面密实度;终压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碾压速度控制在2-3km/h,终压温度应不低于80℃,使路面表面平整、无轮迹。

三、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施工管理

(一)质量管理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质量职责。从施工准备阶段的材料检验、设备调试,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质量控制,再到施工完成后的质量验收,都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和管理。

2加强工序质量控制

对沥青化改造施工的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原路面处理工序,确保裂缝、坑槽等病害处理彻底;在沥青混合料摊铺工序,控制好摊铺温度、速度和厚度;在压实工序,保证压实度、平整度等指标符合要求。每道工序完成后,需经质量检验人员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3质量检测与验收

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方法对路面质量进行实时检测。如利用核子密度仪检测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采用平整度仪检测路面平整度等。工程竣工后,按照相关验收标准进行全面验收,对不合格的部位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二)安全管理

1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目标和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施工现场安全防护

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如围挡、警示灯、安全网等,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加强对临时用电、高空作业等危险作业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

3安全监督与检查

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对违反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施工过程安全无事故。

(三)进度管理

1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

根据工程特点、工期要求和施工条件,制定详细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采用横道图或网络图等方法,对施工进度进行科学安排,明确各工序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资源配置。

2进度动态监控与调整

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施工进度进行检查和分析,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当发现实际进度滞后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如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投入、优化施工工艺等,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四)成本管理

1成本预算与控制

在施工前,对工程成本进行详细预算,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成本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成本预算进行成本控制,加强对材料采购、使用和消耗的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和设备,避免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2成本分析与考核

定期对工程成本进行分析,找出成本超支或节约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建立成本考核机制,对成本控制效果好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奖励,对成本控制不力的进行处罚,提高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四、结论

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是改善城市道路状况、提升道路使用性能的重要手段。在沥青化改造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有效的施工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目标实现的关键。通过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严格把控施工过程关键技术,加强施工管理中的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沥青化改造工程的整体水平,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在未来的市政道路建设中,应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工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远强.市政工程水泥混凝土道路沥青化改造施工技术[J].石材,2024,(0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