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情境化任务驱动在二年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作者

苟婷婷

广汉市三星堆第一学校 618300

一、二年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部分教师选用的教学语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相贴合,例如过于晦涩难懂的产品说明书和校外的社会统计图表等,学生不懂得文本用途和生活实际是如何相联系的,无法将学习和生活相结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

有部分教师采用“分段讲解+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先介绍文章的构成要素及阅读方法,然后布置课堂练习,这样的“单向输入”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双向互动、反复尝试的机会,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评价方式侧重结果导向

通常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回答题目的正确率作为主要依据,未注重学生阅读信息的提取、加工及运用能力,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能力、思维发展等关注不够,不能全面真实地体现教学成效,难以对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二、情境化任务驱动与二年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适配性

(一)契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在 7—8 岁左右,主要的思维方式仍然是形象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注意力能保持的时间相对较短,对与现实有关并且具象化的主题更感兴趣。场景化的任务驱动能够将碎片的、不连续的文字化为具有具体、实用任务的形式,完全适合孩子的方式,也容易调动其积极性。

(二)适配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目标

非连续性文本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资讯素养的提高,强调能够快速获取、整理文本信息的内容,并且利用该信息解决问题,而情景化的任务驱动的模式正是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读取资料、挑选有效信息并将其应用到现实中去,这就符合这种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能完成由“如何读书”到“善用阅读技巧”的转变。

三、情境化任务驱动在二年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策略

(一)立足生活场景,创新任务设计

设置任务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充满活力和促进教育教学,在开展时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坚持“实用性、趣味性和递进性”的准则来实施。

校园任务型:根据学生的校园生活经验而设计任务,例如校园任务型,以班集体庆祝活动为契机,给学生呈现诸如“演出单表”“教室布置图”“活动通知”等不连续文章,提出“选定感兴趣的表演并标注日期”、“按照图纸排列位置”,“照着做来发布通知邀请父母”等任务,指导学生在准备活动中阅读并使用这类文章。

家务场景任务包含家庭活动场景,例如以“周末家庭购物”为背景材料,给出“超市商品价格表”“购买购物纸条”“使用代金券方法介绍”等内容材料并设置任务,如“对照价格表选购性价比最高商品”“按照购物清单补充购物内容”“根据代金券计算费用”,让学生体会到文本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采取简单环境作为背景图布置任务,如在“上公共汽车”这一主题下,公交站名、公交规则、公交路线地图等是任务的背景,可以布置一些找从家到学校的路、上车时须知的内容,并给老人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学生们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优化实施流程,强化互动探究

“引入情境—任务拆解—小组探究—展示完成”是落实情景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流程,强化学生沟通、交流学习、探究体验的具体环节。

采用照片、视频或讲故事等方式为情境,引导问题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欲望。例如,讲解“校园运动会秩序册”的时候,先播放运动会的精彩片段,然后提出问题:“怎么样能够快速找到自己班的项目与起始时间呢?”这便引出学习目的。

分解任务,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一个个步骤,由易到难的学习步骤。如,从“读懂运动会日程表”里分解出“分辨出日程表的首页、各个项目部分”“读懂我们班参赛的项目信息”“列出赛事时间顺序”等三部分。

合作探究,将学生根据“不同类别搭配”的原则分成四人或五人一组,每个小组分工(如述写者、阐述者和执行者),教师作指导,进入小组共同参与其中,并提出引导性的动问式问题“栏目的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怎么能这么快找到这些内容?”等,促进学生共同努力合作达成任务目标。

成果汇报,每组汇报每个任务完成的情况,如列出比赛日程表、说明购物方式等。师生之间互相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并总结阅读方法和任务完成心得。

(三)构建多元评价,关注过程发展

为了满足二年级学生需求,并适应教学需要,必须克服传统以终结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方法,构建起一个“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同在”的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从评价标准上来看,应做到关注过程的同时关注结果,如对信息的采集准确性、团队的合作性、问题解决的创造性等,以学习“班级图书馆借书规定”为例,涉及评价的指标有对规定的认知、参与讨论的程度、解决冲突的能力等。从评价者上看,应从专业教师为主体,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反思相结合。评价手段也应趣味性为主,用“星星数数法”“红花奖励”,“赞扬性的评价”等方式来实施,例如制定“读书高手”的评价表,根据不同评价角度“信息收集”“团队探究”“学以致用”给予相应的星星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论

基于情景的具有任务驱动性质的二年级语文非连贯性文章教学是一种新的方法和视野,要以生活中的环境创设任务、调整执行策略增加交互探索、形成多种评价维度增加学习过程的观察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信息技术和动手能力,完成非连贯性文章教学的目标。今后,将继续依据教学实情调整策略以实现二年级语文非连贯性文章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娟.情境化任务驱动在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应用 [J].基础教育参考,2023 (08):34-36.

[2] 王芳.低年级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探究 [J]. 语文教学通讯,2022 (1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