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桩码头区域皮带廊道基础选型与沉降控制技术分析

作者

杨林

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8002

一、引言

高桩码头凭借其对软土地基的适应性,在港口工程中应用广泛。皮带廊道作为连接码头各功能区域的物料输送纽带,其结构稳定性直接依赖于基础的性能。由于高桩码头区域地基多为软土,具有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等特点,皮带廊道基础易产生沉降,可能导致廊道结构变形、设备运行故障等问题。因此,从理论上明确基础选型的依据,掌握有效的沉降控制技术,是确保高桩码头皮带廊道安全运营的关键。

二、高桩码头区域皮带廊道基础选型影响因素

2.1 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是基础选型的核心依据,主要包括土层分布、地基承载力、压缩性等。高桩码头区域常存在深厚软土层,其承载力低、压缩性高,若基础直接置于此类土层上,易产生过大沉降。当软土层厚度较大时,需选择能将荷载传递至深层硬土层的基础形式;若浅层存在较好的持力层,可考虑浅基础,以降低成本。此外,土层的渗透性会影响地基排水固结速度,进而影响基础的沉降特性,选型时需同步考量[1]。

2.2 荷载特性

皮带廊道的荷载包括结构自重、物料重量、设备动荷载等。结构自重与物料重量属于静荷载,是基础设计的基本依据;设备运行时的启动、制动会产生动荷载,其频率和幅值可能引发基础共振,需基础具备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荷载的分布形式(均匀或集中)也会影响基础选型,集中荷载较大时,需采用能分散荷载或具有较高承载能力的基础类型。

2.3 场地与环境条件

场地的空间限制会影响施工方法的选择,进而制约基础类型。若场地狭窄,大型施工设备难以进入,预制桩等需要重型机械沉桩的基础可能不适用,而灌注桩等相对灵活的成桩方式更具优势。地下水位高低会影响基础的抗浮设计和施工难度,地下水位较高时,需考虑基础的防水和抗浮措施,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管涌、流砂等问题。同时,基础施工应避免对周边码头结构、航道等产生不利影响,如减少施工振动、噪音和污染。

2.4 施工技术与工期

施工单位的技术能力和设备条件决定了基础类型的可行性。例如,灌注桩施工需要专业的钻孔和混凝土灌注设备,若施工单位缺乏相关经验,可能影响桩体质量;预制桩施工则依赖于沉桩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水平。工期要求也会影响选型,预制桩因工厂预制、现场快速沉桩,施工周期较短,适用于工期紧张的工程;灌注桩施工工序较多,工期相对较长,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适应性更强。

三、常见基础类型特性分析

3.1 桩基础

桩基础通过桩体将上部荷载传递至深层硬土层,适用于软土地基,能有效控制沉降,主要分为灌注桩和预制桩两类;其中灌注桩由钻孔成孔、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形成,优势在于桩径和桩长可根据地质条件灵活调整,能适应不同深度的持力层,桩体与土体结合紧密且单桩承载力较高,施工时无振动、噪音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劣势则是施工受地质条件影响较大,在易塌孔的土层中需采用泥浆护壁以增加施工成本和工序,同时混凝土灌注质量不易控制,可能出现断桩、缩径等缺陷,且施工周期较长、效率较低;预制桩则是在工厂预制后运至现场沉桩,优势体现在桩体质量易于控制且强度和耐久性高,沉桩速度快可缩短施工工期,还适用于黏性土、砂性土等多种地质条件,劣势为桩长和桩径受运输和吊装条件限制而难以适应复杂持力层,沉桩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可能影响周边结构,且在坚硬土层中沉桩困难,易出现桩体破损[2]。

3.2 浅基础

浅基础埋深较浅,直接置于浅层地基上,适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好的情况,主要包括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两类;其中独立基础为单个结构柱设置,呈台阶式或杯口式,优势是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且造价低,对地基土的扰动小,适用于荷载较小且均匀的情况,劣势则是对地基不均匀沉降敏感,当相邻基础荷载差异大或地基土质不均时易产生较大沉降差,且仅适用于浅层地基承载力较高的场地,在软土地基中应用受限;条形基础沿廊道长度方向连续布置,能将荷载均匀传递至地基,优势在于整体性较好,可抵抗一定的不均匀沉降,施工工艺简单且成本较低,适用于墙下或柱距较小的廊道结构,劣势为基础刚度相对较低,在荷载较大或地基压缩性高时易产生弯曲变形,且长度较大时需设置伸缩缝,以避免温度应力导致开裂。

四、沉降控制技术

4.1 地基处理技术

通过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提高其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减少基础沉降,主要包括排水固结法、复合地基法和换填法三类;其中排水固结法适用于饱和软黏土地基,原理是设置排水通道(如塑料排水板、砂井),结合预压荷载(堆载、真空),加速地基土孔隙水排出,促进土体固结,该方法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但需要较长的固结时间,适用于工期允许的工程;复合地基法是在地基中设置增强体(如水泥土搅拌桩、CFG桩),与原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形成复合地基,增强体可提高地基刚度,减少沉降量,且施工灵活,适用于处理深厚软土地基,例如水泥土搅拌桩通过水泥与土的化学反应形成桩体,能有效改善软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换填法是将基础底面以下一定深度的软土挖除,换填为强度高、压缩性低的材料(如砂石、灰土),该方法适用于浅层软土处理,能快速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但换填深度有限,且材料用量大,成本较高。

4.2 设计优化措施

设计优化措施作为基础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合理的基础设计方案,从根源上减少沉降风险、提高结构整体抗变形能力:基础刚度优化可通过增加基础刚度减少不均匀沉降,例如采用筏板基础替代独立基础,通过扩大基础底面积使荷载分布更均匀,降低地基附加应力,对于桩基础则需合理布置桩的间距和数量,使桩顶反力分布均匀,避免局部受力过大导致的沉降差异;沉降计算与预留需根据地质勘察数据,采用分层总和法等理论方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并结合工程经验预留一定的沉降量,在廊道结构设计中,将预留沉降量纳入高程控制,确保竣工后结构高程符合使用要求,减少后期调整成本;结构协同设计要求皮带廊道与基础形成整体受力体系,设计时需考虑结构与基础的协同工作,例如采用柔性连接减少上部结构对基础沉降的敏感程度,或通过加强结构配筋提高其抗裂性能,以适应一定的沉降变形[3]。

4.3 施工过程控制

在基础施工及上部结构安装的施工过程控制中,首先需做好加载速率控制,避免快速加载引发地基土剪切破坏,比如堆载预压时要分级加载,每级加载后监测地基沉降,待沉降稳定再进行下一级加载,设备安装时则按顺序逐步就位,减少集中荷载对基础的瞬时冲击;同时要开展沉降监测工作,施工期间需在基础关键部位及周边受影响区域布设监测点,实时监测基础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监测频率随施工阶段调整,加载阶段加密监测,稳定阶段适当降低频率,通过分析沉降数据判断地基固结状态,及时调整施工方案,若沉降速率超过预警值,应暂停施工并采取加固措施。

五、结论

高桩码头区域皮带廊道基础选型需综合地质条件、荷载特性、场地环境、施工技术及经济因素,合理选择桩基础或浅基础,以实现安全与经济的平衡。沉降控制应贯穿地基处理、设计优化和施工控制全过程,通过排水固结、复合地基等方法改善地基性能,结合基础刚度优化、沉降预留等设计措施,辅以施工加载控制和沉降监测,有效减少沉降量和沉降差异。未来,随着岩土工程理论和施工技术的发展,需进一步研究新型基础材料和沉降控制技术,提高高桩码头皮带廊道基础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为港口工程的高效运营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郭贵英.公路路基沉降控制技术及长期稳定性分析[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重庆建筑编辑部,重庆市建筑协会.智慧建筑与智能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真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2025:338-341.

[2]杜亦忠.考虑结构柔性后软基深水高桩码头结构动力响应特性及计算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24.DOI:10.27671/d.cnki.gcjtc.2024.000439.

[3]罗以雄.岩溶地区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沉降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24.DOI:10.27147/d.cnki.ghdju.2024.00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