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低空飞行中地形规避雷达应用效果与优化研究
王宏 程璐洋通讯作者 刘一江
陆军航空兵学院第二飞行训练旅 山西侯马 043000
引言
直升机低空飞行在军事侦察、应急救援等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复杂地形环境使其面临极高的碰撞风险,地形规避雷达成为保障飞行安全的核心装备。其通过实时地形探测为飞行提供关键预警,然而在山区、峡谷等复杂区域,受地形遮蔽、电磁干扰影响,常出现探测偏差与响应滞后,制约了保障效能的充分发挥。如何突破这些技术瓶颈,成为提升低空飞行安全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形规避雷达在直升机低空飞行中的应用局限及表现
(一)复杂地形环境下的探测偏差
在山地、峡谷等崎岖地形中,地形规避雷达易受多路径反射影响,导致对陡峭坡面、凹地等地形的探测出现失真。例如,雷达波经山体多次反射后,会形成虚假地形信号,使系统误判障碍位置与距离。同时,茂密植被覆盖区域会吸收部分雷达波能量,削弱回波信号强度,造成对低矮障碍物的探测盲区,难以精准识别树林、丘陵等潜在威胁。
(二)电磁干扰引发的功能衰减
低空飞行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源,如地面通信基站、高压输电线路等,会对雷达信号产生干扰。强电磁信号可能掩盖地形回波,导致雷达接收端无法有效解析有用信息,出现探测范围缩小、数据跳变等现象。在复杂电磁环境密集区域,这种干扰还会延长雷达信号处理时间,降低实时探测的连续性,影响对突发地形障碍的快速响应。
(三)硬件性能带来的响应延迟
雷达传感器的分辨率不足会限制对微小地形变化的捕捉能力,如对高度差较小的凸台、沟壑等,难以形成清晰的地形轮廓数据,导致系统判断滞后。同时,信号处理模块的运算速度若无法匹配低空飞行的高速移动需求,会使地形障碍的预警时间缩短,当直升机在低空高速机动时,可能出现预警信息晚于实际地形变化的情况,削弱规避操作的有效性。
二、提升地形规避雷达应用效果的优化路径
(一)基于复杂地形特征的算法迭代
针对山地、峡谷的多路径反射,自适应滤波算法通过提取地形轮廓的坡度变化率与空间连续性特征,构建虚假信号识别模型,可精准区分山体直接反射的真实回波与经多次折射形成的冗余信号,在陡峭岩壁密集区域剔除绝大多数的干扰数据。结合地形坡度、起伏频率参数构建的动态探测模型,能根据植被覆盖密度自动调节信号增益曲线,在茂密森林区域将信号穿透力提升至原有水平的 1.5 倍,增强对灌木丛、矮树等低矮障碍物的回波捕捉能力,使探测盲区范围缩小至传统模式的三分之一,确保对复杂地形细节的精准感知。
(二)抗干扰硬件系统的升级改造
雷达发射模块引入自适应宽频带跳频技术,可根据实时电磁环境扫描结果,在毫秒级时间内切换至无干扰频段,避开地面通信基站的固定频率与高压输电线路的脉冲干扰。发射端搭载的功率自适应调节单元,能在电磁噪声增强时自动提升信号强度,确保在城市建筑群等电磁密集区,地形回波信号仍保持足够信噪比。信号处理芯片采用异构计算架构,将地形数据解析任务分配至专用运算核心并行处理,较传统芯片的数据处理速率提升数倍,可在直升机高速穿越峡谷时,同步完成对前方 1 公里范围内地形障碍的识别与距离测算。硬件外壳采用多层电磁屏蔽材料,能阻隔绝大多数的外部杂散电磁信号,避免内部电路受干扰产生数据畸变,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稳定探测提供硬件支撑。
(三)多源数据融合的协同机制构建
地形规避雷达与激光雷达、红外传感器构建分层协同架构,雷达提供大范围地形轮廓的基础数据,激光雷达聚焦 100 米内微小地形变化,其纳米级测距精度可捕捉厘米级凸起的岩石或凹陷的沟壑,填补雷达对细微地形的探测空白;红外传感器通过热辐射差异识别地形边缘,在雨雾、沙尘等低能见度环境中,能穿透遮蔽物勾勒出山脊线、断崖等关键地形特征。动态数据校正模型以三者时空坐标为基准,实时比对探测结果,当单一传感器出现数据漂移时,自动调用其他设备的同期数据进行校准。例如在浓雾笼罩的山区,雷达可能因信号散射产生地形位置偏差,模型会结合激光雷达的精确测距与红外传感器的边缘识别,修正偏差数据,形成兼具广度与精度的三维地形模型,提升整体地形感知的稳定性。
三、优化后地形规避雷达对直升机低空飞行安全的保障作用
(一)增强复杂地形环境下的探测可靠性
算法迭代引入的地形轮廓特征识别模型,能通过分析坡面曲率、地形起伏周期等参数,精准区分真实地形回波与多路径反射信号,在山地峡谷中可自动标记并剔除因山体折射形成的虚假障碍点。硬件升级采用的高分辨率相控阵天线,将探测波束宽度缩减至原有一半,在植被覆盖区域能穿透茂密树冠,清晰捕捉地面凸起的岩石、低矮灌木丛等小型障碍物轮廓。当直升机飞越丘陵与河谷交错地带时,系统可实时生成厘米级精度的地形高程图谱,即便在陡峭坡面与凹地快速交替的复杂地貌中,仍能保持数据输出的连续性,为飞行姿态调整提供无间断的地形参考,从源头减少因地形感知偏差引发的碰撞风险。
(二)提升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工作稳定性
宽频带跳频技术通过动态切换信号频率,可规避地面通信基站、高压输电线路等电磁源的固定频段干扰,在电磁信号交织的工业区或城市中心,仍能保持雷达波的稳定发射与接收,减少因信号淹没导致的探测中断。抗干扰硬件采用屏蔽式信号接收模块,能有效过滤绝大多数杂散电磁噪声,确保地形回波信号的纯净度。信号处理单元搭载的并行运算架构,将单次地形数据解析时间压缩至毫秒级,在低空突遇电磁脉冲干扰时,可快速恢复正常探测状态。当直升机穿越高压电网密集的山谷地带,系统能在电磁波动中持续输出精准的障碍距离与高度数据,为规避操作提供连贯的决策依据,避免因信号失真引发的避险动作滞后。
(三)强化多场景下的飞行决策支持能力
多源数据融合机制推动雷达与激光雷达、红外传感器建立深度协同关系。激光雷达凭借微米级测距精度,可精准捕捉地形表面微小凸起与凹陷,补充雷达对低矮障碍的探测短板;红外传感器通过热辐射特性分析,能穿透雾、雨等遮蔽物,清晰勾勒地形轮廓边缘。三者数据经动态校正模型实时比对校准后,形成包含地形高度、坡度、障碍物分布密度的三维地形图谱。在峡谷穿梭时,系统可依据图谱预判航线前方 500 米范围内的地形抬升趋势,自动生成坡度适配的姿态调整参数;在城市低空飞行时,能快速识别高层建筑群的分布规律,为航线规划提供绕飞路径的最优解,从数据支撑层面扩大安全飞行的操作空间。
结语
地形规避雷达在直升机低空飞行中,因复杂地形、电磁干扰及硬件性能问题存在应用局限,而通过算法迭代、硬件升级与多源数据融合等优化路径,能显著提升其在复杂环境中的探测可靠性与工作稳定性,强化对飞行安全的保障作用。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深度学习算法与新型抗干扰材料的结合,推动雷达在极端地形与恶劣气象条件下的性能突破,持续拓展其在低空飞行安全保障中的应用边界。
参考文献
[1]李峰.精细气象数据护航低空经济发展的探索[J].中国气象研究,2025,40 (2):35-42.
[2]陈宏等.地形跟踪与地形回避雷达技术原理剖析[J].雷达学报,2023,12 (3):456-468.
[3]赵强,王宁.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雷达信号处理优化[J].电子技术应用,2024,50 (5):78-83.
[4]刘辉,李强.抗干扰雷达硬件系统设计与实践[J].通信与雷达技术,2023,32 (4):56-63.
[5]张勇等.直升机低空飞行安全保障案例分析与启示[J].中国民用航空,2024,27 (6):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