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麦区秸秆覆盖对冬小麦苗期抗寒保墒效果及配套推广模式
王彤璐 姚文龙 郭文仙
牙克石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022150
引言
在北方地区,冬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苗期的抗寒与保墒问题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农民收益。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低温干旱风险日益突出,传统耕作方式难以满足作物稳产的需要。秸秆覆盖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因其能够改善土壤环境、调节地温、减少水分流失而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华北麦区,秸秆覆盖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还为冬小麦的安全越冬提供了保障。研究该技术在北方地区的应用效果及其推广模式,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一、华北麦区冬小麦苗期抗寒与保墒问题的现实背景
华北麦区属于我国典型的冬小麦主产区,该区域冬季气候寒冷,降水量有限,土壤水分状况不稳定,常常面临低温冻害与土壤干旱双重压力。冬小麦苗期对温度和水分的敏感性较强,过低的地温和不足的墒情不仅影响出苗率,还会削弱植株根系生长能力,进而导致后期分蘖不足和群体质量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提高苗期的抗寒能力和土壤的保墒效果,已成为该地区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耕作方式依赖自然降水和常规灌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水分不足,但无法有效阻止地温下降和水分蒸发,对冬小麦的稳产作用有限。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与气候环境的变化,华北麦区冬小麦苗期面临的问题逐渐显现。冬前气温剧烈波动会导致冻害频发,而春季气候的干旱化趋势也增加了墒情不足的风险。加之部分区域土壤质地较轻,保水能力有限,致使水分供应不稳定,严重时会出现苗期死亡和断垄现象。农民在实践中常常通过加大灌溉频率来弥补水分不足,但这种方式既增加了水资源消耗,也加重了地下水超采问题,与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现实矛盾突出。在现有条件下,亟需探索一种既能改善地温,又能增强土壤保水能力的可持续耕作技术。
在此背景下,秸秆覆盖作为一种绿色农业措施被提出并逐渐推广。与单纯依赖灌溉和化肥投入不同,秸秆覆盖通过在土壤表层形成保护层,能够有效降低热量散失,保持土壤温度稳定,同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对于冬小麦苗期而言,这种技术能够在低温环境下为根系提供更适宜的生长条件,在干旱环境下提供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减轻苗期冻害和旱害对产量的影响。华北麦区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过程中,对这一技术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并开始进入系统研究和大面积试点阶段。
二、秸秆覆盖技术在北方地区的应用效果与实践经验
秸秆覆盖在北方地区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覆盖在土壤表层的作物秸秆,可以形成物理隔离层,减少夜间热量散失,减缓地表温度下降,从而提升冬小麦苗期的抗寒能力。实践表明,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温度普遍比裸地高出 1 至 3 摄氏度,这一温度差对幼苗的安全越冬具有重要意义。秸秆层能够阻挡部分寒风的侵袭,降低了幼苗冻伤率。对于北方频繁出现的冷空气过程,秸秆覆盖不仅在生理上增强了植株的抗寒性,也在生态上起到了缓冲外界环境变化的作用。
在土壤水分管理方面,秸秆覆盖同样展现出显著的优势。覆盖层的存在能够有效阻隔地表与空气的直接接触,减少水分蒸发损失,使有限的降水和灌溉水更多地渗入土壤内部,维持较为稳定的墒情。由于秸秆本身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和缓释性,它能够在短期降雨或浇灌后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将部分水分暂时存储并逐步释放,缓解了苗期因降水不均带来的水分波动问题。随着覆盖时间的延长,秸秆逐渐腐解并与土壤融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团粒结构,使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一过程不仅优化了根系的生长环境,还增强了土壤抵御干旱和温度波动的能力。秸秆覆盖在田间形成的这种良性循环,使冬小麦能够在苗期获得更加稳定的生长条件,为后续的分蘖和产量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农业生产中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北方农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部分地区通过机械化秸秆还田,实现了秸秆覆盖与耕作的有机结合,降低了人工成本。另一些地区则结合冬小麦品种特性和播种方式,探索了秸秆覆盖厚度与均匀度的最佳模式,使苗期生长环境更加稳定。实践中还发现,秸秆覆盖可以抑制部分杂草萌发,减少除草剂的使用,从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由于该技术符合绿色发展的方向,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补贴政策,鼓励农户采用机械化秸秆覆盖。这些成功经验表明,在北方地区,秸秆覆盖不仅是缓解环境问题的措施,也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华北麦区秸秆覆盖配套推广模式的构建与优化
在推广秸秆覆盖过程中,仅依靠农户的自发行动难以形成大面积普及,需要建立科学的配套模式。在技术模式的构建上,华北麦区应结合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探索适宜的秸秆覆盖厚度与操作工艺。在风力较大的地区,覆盖厚度应适度增加,以避免秸秆被风吹散;在土壤黏性较高的区域,则需注重秸秆与土壤的融合,以保证覆盖层的均匀性。通过制定分区分类的技术规范,可以为农户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导,减少盲目性和技术风险。
在组织模式上,应推动农户、合作社与农业服务组织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以实现秸秆覆盖的高效推广。由于个体农户在机械装备和资金投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往往难以独立开展大规模作业,而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够在资源整合、机械化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显著提升推广的效率与质量。地方政府应当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奖励等多种措施降低农户成本负担,使其对秸秆覆盖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主动应用的良好氛围。在推广实践中,建设示范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直观的田间效果展示,可以增强周边农户的信心和积极性,带动更大范围的应用。多方合力的推广模式,不仅能够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障碍,还能够促进区域农业技术的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形成可持续的推广效应。
在长远发展上,华北麦区的秸秆覆盖推广应与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秸秆覆盖不仅是单一的田间管理措施,更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有机肥生产、畜牧养殖等环节联动,可以实现秸秆的多元利用,提升整体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率。应重视推广模式的动态优化,结合气候变化趋势、作物品种改良和新型机械装备的应用,不断调整技术参数和管理措施。通过建立长期监测与评估机制,形成科学的反馈体系,可以确保秸秆覆盖在华北麦区实现可持续的应用与发展,最终推动冬小麦生产体系的稳定与升级。
结语
本文围绕华北麦区冬小麦苗期抗寒保墒问题,系统分析了秸秆覆盖技术的作用机理、实践效果以及配套推广模式。研究表明,该技术不仅在改善土壤环境、增强作物抗逆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路径。通过优化技术措施、完善组织模式和强化政策支持,秸秆覆盖在华北麦区具备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潜力。未来应在多方协同和持续创新中,推动该技术实现更高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建国,刘伟东.秸秆覆盖对冬小麦土壤水热环境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3,56(4):812-823.
[2]孙晓晨,周立群.华北麦区冬小麦抗寒减灾技术模式研究[J].作物学报,2022,48(9):1785-1796.
[3]高玉龙,何晓岚.北方旱区秸秆还田与覆盖技术应用效果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21,37(15):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