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团队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

作者

孙国真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6

一、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1]龙胜各族自治县作为红军长征途经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有效传承和发展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行助农心帮扶团队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了一系列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实践活动,本研究旨在对这些实践内容、成效及可推广性进行分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实践内容

行助农心帮扶团队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了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从教育、历史再现、体验以及实际帮扶等多个角度入手,推动当地红色文化的发展。

(一)课程教学 + 趣味活动

团队在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升村依托红军小学策划了特色支教活动,设置了 8 门室内课程,涵盖国学、语文、书法、绘画、音乐、英语等内容。同时,精心设计了 “我心中的红色东升村” 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朗诵比赛等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趣味活动。

通过课程教学与趣味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将孩子们带入红色文化与科学知识的海洋,在情景与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使大学生主体和小学生对象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在教学与娱乐过程中,团队发现东升村存在较多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的原生家庭问题,针对孩子们的不同状况,团队成员讲述不同的红色故事和党的政策,用爱与陪伴传递党的温暖与力量。

(二)再现 “飞行会议”

团队深入研究红军长征期间在龙胜召开的 “飞行会议”,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当地居民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红色故事。之后,采用演绎与讲解的方式向小学生们展现 “飞行会议” 的基本状况,让他们认识到 “飞行会议” 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一次关键性的决策会议,进而学习并弘扬在逆境中寻求出路、勇于自我革新的精神品质。同时,这些收集到的资料也为后续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重走长征路”——把课堂搬到红色征途上

总书记强调 “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2]为充分利用龙胜红色文化资源,扎实做好创新铸魂育人工作,团队成员与村委干部以及驻村帮扶人士共同组织马堤乡各村有意愿参加 “重走长征路” 活动的小学生,开展了两天一夜的体验活动。

活动中,孩子们穿上红军服,扛着红军枪,举着红军旗,从芙蓉镇出发,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披荆斩棘,期间睡石堆、吃树叶,走过了红军桥、红军寨、红军岩、红军楼,最终在八一建军节当天到达红军广场红军烈士碑缅怀先烈,全程 17.8 公里,最终抵达伟江。在尽可能还原红军行进在龙胜山区场景的过程中,让参与者切实体会当年红军长征的坚韧不拔和为国为民的伟大精神。

(四)驻村干实事,知行合于一

团队成员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号召同学们投入到 “为村民干实事” 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通过挖水沟、清杂质疏通渠道、引流水源,填水泥铺路、巩固渠道堤坝等具体行动,解决了当地路面凹凸不平、弯道过窄的问题。

团队成员身体力行,不仅在劳动中改造了自己的思想,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还鼓舞了广大东升青年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三、实践成效

(一)形成特色模式与新形态

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形成了 “ 1+2+1 ” 模式与红色研学新形态。其中,“1+2+1” 模式即 “村委 + 社会力量 + 大学生 + 小学生”,以大学生为活动主体,村委为依托,社会力量为补充,小学生为服务对象,构成 “一核两翼一对象” 的模式。

这种由多主体、多维度、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红色历史再挖掘、红色教育新延伸、红色精神再传承的红色研学新形态,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主体单一、缺乏实践、游多学少、感知搁浅的局限,在民族山村地区探索出了一条红色研学的全新路径。

(二)获得媒体肯定

龙胜融媒体对团队进行了专门的采访与报道,肯定了青年学子在村委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为共建美丽乡村、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所做出的带头示范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可推广性分析

本次实践经验以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为契机,结合龙胜民族山区自然地理环境与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具体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是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广泛开展,学校通常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大学生处于身体和智力的优势期,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乡村实践中,能够较好地完成各项活动任务,实现自身价值。三是村两委作为党和村民群众联系的桥梁,既是党的意志执行的最小组织单位,也是村民实行自治的重要力量,在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能够为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依托。四是“扎实推进长征沿线红色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充分激发红色基因铸魂育人价值功能,是大力弘扬革命化和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路径。”[3] 长征沿线红色资源丰富,大力发展红色文旅研学不仅是机遇,更是使命,而本次实践活动的经验可为长征沿线其他地区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借鉴。

五、结论

行助农心帮扶团队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教学与趣味活动、再现 “飞行会议”、“重走长征路” 及驻村办实事等多种形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的 “ 1+2+1* ”模式与红色研学新形态,为民族山村地区红色研学提供了新路径,且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对长征沿线其他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本次实践活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活动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在红色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提升空间。未来可进一步延长实践时间,加强与当地的长期合作,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活动形式,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中。同时,可结合更多现代科技手段,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使红色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徐功献,黄海娜,张辛欣.深化红色文化社会化的实践理路论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50(05):584-591.

[2]习近平: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J].中国法治文化,2016,(10):6.

[3]王兆峰,陈勤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研学旅行的逻辑理路与铸魂育人机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8(03):85-90.

作者简介:孙国真(2003.12-),男,汉,桂林灵川,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关于“互联网+思政 + 扶贫经验”新模式下广西特色化红色数字交互地图助力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研究”(S20231060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