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班主任工作与生涯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

作者

刘锦冰

罗定实验中学 527200

班主任是学生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个性化成长的“支持者”。因此,针对中学生不同学段的心理与认知特点,班主任能否有效开展生涯教育,切实增强中学生生涯规划的实效,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现实课题。

一、班主任在生涯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随着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新高考制度的出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旨。2019 年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课程选择、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等方面的系统指导。从舒伯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来看,学生在中学时期是他们走向成熟的开始,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性个体的阶段,在学生成才的重要时期,班主任能给予他们系统的、科学的外部指导尤为迫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应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并注重个体差异与潜能开发,学校应拓展服务功能,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渗透生涯教育是一次对多样化人才需求、多样化发展需要的积极响应,亦是建设优质教育体系的必然行动。然而,生涯教育是兼具专业性和实践性性的教育活动,要求学校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相关实操技能。作为推进生涯教育的主要力量,班主任在选科与生涯规划等关键环节应当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二、班主任实施生涯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1.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存在不足

在实际教育实践过程中,因缺乏系统培训与理论支撑,加之对社会与职业变化了解有限,不少班主任往往凭经验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业成绩等,而在职业引导方面往往力不从心。例如,某校班主任在指导学生选科时,因对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新兴行业的职业路径认识不足,仍倾向于推荐学生选择传统理科方向,未能充分兼顾学生的兴趣与职业前景。事实上,职业引导是高中生生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增强学习内驱力具有重要作用。

2.校本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支撑

部分学校在制度上未将生涯教育纳入到班主任工作之中,所以在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时,班主任的主体意识较为薄弱。经笔者调查,当前各个学校所开展的生涯教育工作多是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来进行随机的一些活动,缺乏一系列的连贯与延续的课程模式,采取这种形式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来看仍为尝试性的探索,难以对学生产生系统、综合的生涯辅导,也不利于对其个性化生涯的发展需求作出科学的判断。实际上,开展生涯教育不应该游离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去,而应将生涯理念渗透至班级管理的各环节以及师生间的互动,成为实施生涯教育的自然契机。

3.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健全

多数班主任认为开展生涯教育是一份“沉重的任务”。究其原因,一方面,班主任因工作负荷重,难以为生涯教育投入足够时间全面落实生涯规划指导;另一方面,他们自认为相关知识与指导技巧不足,面对学生多样化的职业困惑常感力不从心,进而丧失开展工作的勇气和信心。在此形势下,科任教师学科力量和家长群体的助力和参与不可或缺,学科资源与家长的生活经验本可形成有力补充,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与联动平台,这两股力量难以有效融入,未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导致生涯教育陷入 “班主任单打独斗” 的困境。

三、班级层面生涯教育实施的路径构建

(一)构建多元校本课程体系,夯实教育基础

首先,学校可紧紧围绕“自我发展、学业管理与职业探索”三大核心模块,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规律,系统构建多元的校本课程,将实用性、整合性体现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过程中。例如,在班会课中安排“职业角色模拟”的演练,让学生们在担任不同角色、完成小组任务,在锻炼他们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同时,渗透职业生涯发展认知,班主任则根据评价量表及时性地给予点评,将评价与生涯指导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开展职业体验课程、生涯测评、测评评估等项目,让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并将抽象的生涯认知转化为未来清晰的发展规划。

(二)聚焦班主任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能力

要做好生涯教育,班主任是核心力量,学校应组织具有连续性的有效培训,为班主任构建一套系统的生涯教育框架,开发专题研修课程,让班主任“在学中做,在做中反思”,通过实操与反思改善教育行为,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生涯教育专业知识经验的有效内化和外显。需要注意的是,要突出“融合能力”培训,例如,在日常德育工作中渗入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在榜样故事中发现职业的价值,或利用挫折教育发展其生涯的弹性与应对力。同时,善于利用专业测量工具、专家们的专题讲座等补齐班主任的短板,弥补他们在选科、填志愿等关键工作上的知识缺乏,使其能够学会运用专业测评手段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理解,切实贯彻“生涯导师”的职能。

(三)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协同育人网络

1.校内协同:整合教师团队专业力量

建议学校挖掘不同学科教师的专长,如安排心理教师主攻生涯课程设计和生涯测评,班主任聚焦班会渗透和生涯升学指导,学科教师配合课程内容开展职业启蒙。在具体操作中,班主任可成为这一过程的催化者,如主动邀请物理老师深入商议,设计 “工程领域职业探索” 延伸环节,通过介绍桥梁设计、机械研发等岗位如何运用力学原理,让学生直观感知学科知识与职业实践的关联;或联合语文教师开展 “职业人物传记读写” 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品读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等人物故事的过程中,体悟不同职业的价值内涵与能力要求,让学科教学成为生涯启蒙的重要载体,打造“人人都是生涯教育者”的校内共同体。

2.家校共育:挖掘家庭资源潜力

首先,需充分利用家校联系的多元渠道,以家长学校的专题课程、家长会的深度交流、家访的个性化沟通为载体,向家长们系统介绍选科方式、选考策略以及生涯规划核心内容,重点引导家长转变传统的育人观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不同学科的选科与高考规划关系——尤其是学生存在“兴趣偏好”的学科,助力学生科学地构建人生规划框架。其次,通过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长的职业优势,可开展诸如“职业人物进课堂”等特色活动,邀请家长与学生分享在各自工作经历、学习成长故事,引导学生打破对职场的模糊认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职业视野边界,将单纯的家校联系转化为兼具教育意义与实践价值的生涯探索活动。

3.社会联动:拓展外部实践资源

积极联络不同行业领域的优秀校友或杰出毕业生返回校园,分享职场心得与个人成长轨迹,用鲜活的案例打破学生对职场的认知壁垒,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职业生涯“活”榜样,切实增强其生涯规划意识。同时,与优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精心组织校企参观、岗位见习、一日职场体验及公益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通过现场观察岗位运作流程、参与实际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直观感知职业特征与能力要求。此外,依托暑期社会实践,将职业访谈、生涯规划报告等作为社会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深化为生涯规划认识,进一步丰富生涯教育的资源维度,助力学生拓宽社会化视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班级生涯教育的实践是一项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立体性系统化活动,其有效开展必须始终坚持以校本课程为核心载体,以班主任专业能力为关键支撑,深度融合校内协作、家校合作与社会实践资源。本文所探索的整合策略是依托班级进行生涯教育,以班主任作为主导,将生涯教育融入到班级生活、德育工作、师生互动以及家长配合工作全程,通过这种渗透式、常态化的实践模式,以此形成可持续的教育协同网络,进而更好地赋能每一位学生的职业生涯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 (2010-07-29).

[2]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意见[Z]. 2019.

[3] 张伟强.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理念转型与体系重构[J].教育研究,2020, 41(5): 112-121.

[4] 郭玉婷. 家校合作视角下中学生生涯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2021, 18(2): 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