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规划中的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方法
刘戎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陕西省 710068
一、引言
在城市快速扩张与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提升建筑规划中的空间利用效率迫在眉睫。传统规划模式导致空间浪费、功能单一等问题,亟需创新方法打破困局。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探索功能复合、技术革新等路径,为城市空间高效利用提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二、城市建筑规划空间利用效率现状分析
2.1 功能单一性导致空间浪费
当前许多城市建筑功能划分过于明确,导致在非使用高峰期出现大量闲置空间。例如,商务办公区在夜间、周末人去楼空,学校教学楼在寒暑假期间基本闲置,这种单一功能的建筑布局极大降低了空间利用效率。
2.2 缺乏动态规划理念
城市建筑规划往往基于静态需求进行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当城市发展方向或功能需求转变时,原有的建筑空间难以灵活调整,造成资源错配与利用低效。
2.3 技术应用不足制约空间优化
在建筑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不够充分。缺乏智能化管理系统、先进的结构设计技术,使得空间布局无法达到最优,影响了整体空间利用效率的提升。
三、提升城市建筑规划空间利用效率的方法
3.1 推动功能复合化设计
功能复合化是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建筑功能单一的桎梏,构建多功能融合的立体空间体系。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和人们对便捷性需求的提升,将居住、商业、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整合于同一建筑或建筑群中,能够极大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与工作需求。以 “垂直城市” 为例,通过竖向空间的功能分层,底层设置商业零售与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购物、餐饮需求;中层规划为办公区域,提供就业空间;高层作为住宅,保障居住功能。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居民因不同活动需求产生的长距离通勤,降低交通压力和时间成本,还通过功能互补吸引人流,激活各时段空间活力。如成都的太古里,将历史建筑风貌与现代商业、文化、休闲功能结合,白天吸引商务人群购物消费,夜晚则成为市民与游客的休闲娱乐场所,实现空间全天候高效利用。
3.2 运用智能化技术优化管理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城市建筑空间管理带来革命性变革。借助传感器、智能终端等设备,可实时采集建筑内人流密度、设备运行状态、能源消耗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精准把握空间使用规律与潜在需求。例如,通过分析办公区不同时段的人员活动数据,在非高峰时段,系统可自动将闲置的办公空间改造为共享会议室、临时展览区或培训场所,并通过智能预约平台开放使用,有效提升空间利用率。同时,人工智能算法还能结合外部天气、交通等信息,优化建筑内部通风、照明、空调系统的运行,在保障舒适度的前提下降低能耗。
3.3 创新建筑结构与设计
创新建筑结构与设计是突破空间限制、挖掘潜在使用面积的有效手段。可移动、可变形的建筑构件为空间的灵活调整提供了可能,例如采用可滑动隔墙、折叠式家具等,能根据使用需求随时改变空间布局,使单一空间在会议室、展览厅、活动场地等功能间自由转换。悬挑结构则打破了传统建筑对地面空间的依赖,通过向外延伸拓展使用面积,如重庆来福士广场,其独特的悬挑水晶连廊不仅增加了观景、商业等功能空间,更成为城市地标。此外,对地下空间和屋顶空间的深度开发也不容小觑。地下空间可建设停车场、商业街区、交通枢纽等,缓解地面空间压力;屋顶空间通过绿化、光伏设施、休闲场所的打造,实现生态、能源与功能的多重价值。荷兰鹿特丹的 Markthal 市场住宅综合体,其拱形屋顶内侧绘制巨型壁画,同时屋顶设置太阳能板,内部则集住宅、商业、停车等功能于一体,展现了创新设计对空间利用的巨大潜力。
3.4 优化城市规划布局
从城市整体层面优化规划布局,是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的宏观策略。传统严格的功能分区虽便于管理,但易造成资源闲置与通勤距离过长等问题。打破功能分区界限,通过合理规划轨道交通、快速公交、慢行系统等交通网络,加强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可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例如,在规划中打造 “15 分钟生活圈”,使居民在短距离内满足生活、工作、休闲等需求。同时,依据城市人口增长趋势、产业转型方向,预留弹性空间至关重要。在城市新区规划中,可设置未明确功能的 “留白地块”,或建设结构灵活的通用型建筑,以便未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功能调整与空间拓展。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就充分考虑了弹性发展,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可生长的空间布局,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确保空间利用的长期高效性。
四、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的实践案例分析
4.1 国外成功案例借鉴
日本东京的六本木新城是功能复合与空间高效利用的典范。其占地面积约 11.6 公顷,总建筑面积达 76 万平方米,通过立体交通系统与空中连廊,将商业、办公、居住、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有机融合。新城内的森大厦,地下部分连接地铁枢纽,地面 1 - 5 层为商业设施,汇聚国际品牌、餐饮娱乐;6 - 48 层为办公区域,吸引众多跨国企业入驻;49 - 54 层设有观景台,可俯瞰东京全景;52 层的森艺术中心,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成为文化交流高地。
4.2 国内优秀实践经验
深圳深业上城以创新的规划理念与空间设计,成为国内空间高效利用的标杆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120 万平方米,涵盖产业研发大厦、高端公寓、豪华酒店、大型商业 MALL 等多种业态。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空中廊桥将商业区与莲花山公园相连,不仅为市民提供了独特的休闲体验,更增强了区域活力与吸引力。产业研发区为创新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办公环境,公寓满足了高端人才居住需求,商业与酒店则完善了配套服务。这种功能互补、空间连通的设计,使得深业上城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吸引大量人流聚集,提高了各业态的空间使用效率,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展现了国内城市在空间规划与利用上的创新能力。
4.3 案例启示与推广
这些国内外成功案例清晰表明,功能复合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创新建筑设计与科学规划布局是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的核心要素。在实际的城市建筑规划实践中,各地不能盲目照搬经验,而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城市定位、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色和人口结构等实际情况。例如,对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可重点借鉴六本木新城的多功能复合与立体交通经验;对于中小城市,则可参考深业上城通过特色空间连接提升区域活力的做法。
五、结论
提升城市建筑规划中的空间利用效率是解决城市发展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动功能复合化设计、运用智能化技术、创新建筑结构与设计以及优化城市规划布局等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当前空间利用低效的现状。同时,结合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不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地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必将为城市创造更高效、更宜居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瑶琪.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06):29-31.
[2]陈国华.城市建成环境形态特征空间分异研究——以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24,(03):95-97.
[3]庞拓,张田庆,马秀玲,等.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价值思考与分析[J].城市住宅,2021,28(09):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