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实施路径探讨

作者

蒋昊

湖北省武汉市 430014 身份证号码:420104197711181217

引言

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业主对工程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环保、安全法规日趋严格,传统重进度、轻细节重经验、轻标准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如资源浪费、质量隐患、安全事故频发等。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对施工全过程的精准管控、流程优化和细节把控,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管理的痛点。因此,探索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具体实施路径,对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工程质量与安全水平

精细化管理强调全过程、全要素管控,通过制定标准化施工流程、明确各环节质量安全责任、强化细节检查验收,能够有效减少施工中的人为失误和质量缺陷。例如,对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实施样板引路制度,对脚手架搭设、高空作业等高危环节建立双人巡检机制,可从源头降低质量隐患和安全风险,确保工程质量达标、安全可控[1]。

(二)优化资源配置与成本控制

精细化管理通过精准核算施工所需的人力、材料、机械等资源,制定科学的资源调配计划,避免多采购、乱堆放窝工怠工等浪费现象。同时,通过动态跟踪施工成本与预算的偏差,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如对材料损耗率设定上限、对机械使用效率进行量化考核,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提升项目经济效益。

(三)提高施工效率与履约能力

精细化管理以流程优化为核心,通过梳理施工各环节的逻辑关系,消除冗余工序、打通协作壁垒,实现各参与方协同联动、各工序无缝衔接。例如,利用进度计划细化到日管控、周调度,明确各班组施工任务与时间节点,可有效避免工序脱节导致的工期延误,确保项目按合同约定竣工交付,提升企业履约信誉。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精、准、严、细”(见图1)。

图 1 精细化管理核心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现存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在管理理念上,部分企业仍秉持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思维,对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与价值认知不足,认为其耗时费力、投入大于产出,基层管理人员习惯依赖经验开展工作,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意识,导致精细化管理难以落地;在流程标准上,多数项目未建立完善的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施工流程模糊、责任划分不清,如材料验收无明确标准、工序交接无书面记录,且对施工过程的动态管控不足,多依赖事后整改而非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进而引发质量安全问题频发、成本进度失控。在技术支撑上,当前精细化管理多依赖人工统计、纸质记录,数字化工具应用滞后,缺乏 BIM 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支撑,难以实现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测、精准分析与智能决策,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信息传递不及时。在队伍建设上,基层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部分人员对精细化管理标准不熟悉、不掌握,实际操作中打折扣、走形式,且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调动全员落实精细化管理的积极性。

三、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理念引领,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

理念是精细化管理落地的根基,需以顶层设计为抓手推动理念革新与体系构建。首先,开展全员理念宣贯,通过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剖析等形式,向管理人员与施工班组系统讲解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涵与实践价值,引导全员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意识[2]。其次,搭建标准化管理框架,编制涵盖施工流程、质量安全、成本进度、资料管理的全套标准手册,明确各环节操作规范、责任主体及验收标准,例如制定《关键工序施工标准》《安全隐患排查清单》等文件,确保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最后,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精细化管理落实情况纳入项目整体考核体系,细化材料损耗率、工序合格率等量化指标,与绩效薪酬、评先评优直接挂钩,以刚性约束倒逼全员主动参与精细化管理。

(二)聚焦流程优化,实现全周期精准管控

以施工全周期为主线,通过流程拆解与管控升级实现各环节精准发力。事前策划阶段注重精细化统筹,项目开工前运用 BIM 技术搭建三维模型,模拟施工全流程并优化方案设计,同时精准核算材料用量、编制进度计划与成本预算,明确各阶段管控重点与责任边界。施工实施阶段强化动态管控,按阶段、分工序落实管控措施:质量管控推行“三检制”与旁站监理并行,对关键部位留存影像资料备查;安全管控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高危作业严格执行作业票审批制度;进度管控采用“甘特图 + 周调度会”模式,及时协调解决工序衔接与资源调配问题;成本管控构建“日核算、周分析、月总结”跟踪机制,根据偏差动态调整资源投入。事后验收阶段落实闭环管理,制定详细验收清单,对工程实体质量与资料完整性逐项核查,建立问题整改台账,确保验收合格后方可推进下一环节。

(三)依托技术赋能,推动数字化管理升级

借助先进技术手段为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构建“数字化管控、智能化决策”体系。一方面,深化 BIM 技术融合应用,依托 BIM 模型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协同,施工阶段通过碰撞检测提前规避管线冲突,利用进度模拟优化工序安排,借助工程量精准计算减少材料浪费。另一方面,搭建一体化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核心数据,通过智能安全帽、扬尘监测仪、塔吊监控系统等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现场信息,实现数据可视化呈现与异常自动预警,例如材料库存低于阈值时自动触发采购提醒,进度滞后时及时推送调整建议[3]。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精细化执行能力

以“选、育、用、留”为路径打造高素质队伍,夯实精细化管理执行基础。人员选拔环节优化配置机制,优先选用具备精细化管理经验、专业能力突出的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班组实行技能考核准入制,优先录用操作熟练、责任意识强的团队,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筛选机制。专业培养环节强化分类培训,针对管理人员开展精细化管理方法与数字化工具应用专项培训,针对施工人员聚焦标准化操作与安全技能提升,定期组织技能比武、现场观摩等活动,以实践赋能提升全员业务能力。激励约束环节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薪酬体系,对精细化管理落实成效显著的个人与班组给予专项奖励;同时明确违规操作处罚标准,对敷衍了事、违反流程的行为严肃处理,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充分调动全员执行精细化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结论

精细化管理模式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在于通过理念革新、流程优化、技术赋能和队伍建设,实现施工全过程的精准管控。当前,建筑企业需正视精细化管理实施中的理念、标准、技术、队伍等问题,结合项目实际制定针对性实施路径,将精细化管理贯穿于施工全周期、全要素。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行业标准的逐步完善,精细化管理将成为建筑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为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 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 居业,2024,(11):193-195.

[2] 李跃亮.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居业,2024,(04):214-216.

[3] 罗皓.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精细化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住宅产业,2023,(07):54-56.